深化戰略合作 中俄夥伴關係無上限

圖爲2021年10月,中國海軍艦隊參加中俄首次海上聯合巡航。(新華社)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尤其是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後,中俄兩國政治互信與經貿合作顯著增強。雙方於2023年3月在莫斯科簽署「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清晰規畫未來多領域合作方向,將雙邊關係推向高點。西方媒體則普遍關注雙方在貨幣、能源與軍事等方面的高度綁定。顯示在西方的制裁下,俄羅斯仍在經濟上維持穩定,但也陷入了對中依賴。

自2014年美俄關係因克里米亞問題而惡化後,中俄以共享的戰略利益爲動力,共同應對來自西方的壓力。雙方「無上限」的夥伴關係,在2022年俄烏戰爭展開後進一步加深。2023年3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簽署聯合聲明,指出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聲明中也重申雙方在主權、安全等核心利益上的相互支持,稱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基於各自國情作出的戰略選擇。

俄烏戰爭後,莫斯科已將大部分能源出口轉向中國,並依賴中國公司進口俄羅斯軍事工業所需的高科技零件。根據外電報導,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約240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中國供應的工業與軍工物資,與大量採購的俄羅斯能源,顯示中國在幫助俄羅斯對抗西方制裁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軍事上,中俄兩國定期化舉行海上和空中聯合巡航、聯演聯訓等,在亞太地區尤其是靠近日本、韓國、臺灣與阿拉斯加附近頻繁進行聯合軍事行動。去年5月普丁對中進行國是訪問時,雙方除了重申了兩國的戰略伙伴關係,也批評了美國建立的軍事聯盟關係,稱其具有冷戰思維。

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爾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認爲,莫斯科對北京的依賴增加並不一定會讓克里姆林宮感到困擾。他表示,俄羅斯願意與一個不會威脅其國內穩定,且對世界秩序有着相同看法的夥伴合作。作爲回報,北京獲得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和遠離美國壓力的內陸貿易路線。泰勒稱,中俄兩國在有意地建構一個權力分散的多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