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焦慮催生“增高針”亂象,專家提醒:生長激素絕非美容針!
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近期,韓國掀起的“增高針”熱潮令人憂心——大批無健康問題的兒童被父母帶往“長高診所”,只爲在升學就業競爭中“拔高一籌”。這陣風潮背後,折射着全球普遍存在的身高焦慮。兒科專家表示:生長激素絕非“美容增高針”!
矮小症診治現狀:700萬需求,不足3萬規範治療
近年來,兒童矮小症問題日益受到家長關注。我國兒童矮身材的發病率約爲3.2%,其中約700萬矮小兒童需要接受正規治療,但實際接受規範治療的人數卻不足3萬。
珠江醫院兒童內分泌與健康管理科主任謝海瑞表示,導致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小於胎齡兒、全身性疾病、特發性矮小等,其中大約有60%~80%的矮小屬於特發性矮小,病因尚不明確。
她指出,矮小症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高,還可能對其身心發育產生重大影響,導致自卑、抑鬱、心理內向、情緒不穩等心理問題,甚至影響未來的升學、就業、擇偶。因此,定期進行生長髮育監測至關重要,一旦確定爲矮小症,可通過注射生長激素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並非所有矮小都適用生長激素,也非所有患兒反應良好!”謝海瑞鄭重提醒。骨骼發育障礙(如軟骨發育不全)等疾病便不適合。目前專家團隊正藉助基因組學等手段深入研究病因,並探索功能營養素、糞菌移植等創新療法。
理性認知身高: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
如何科學看待孩子身高?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神經內分泌專科副主任醫師張麗娜解析:“遺傳決定約70%。”可通過父母身高粗略預測:男孩遺傳身高 = (父身高 + 母身高) / 2 + 6.5釐米 ; 女孩遺傳身高 = (父身高 + 母身高) / 2 - 6.5釐米 (結果通常有3-5釐米浮動空間)
例如:父親身高170cm,母親身高160cm
子女爲男孩,其遺傳身高是(170+160)/2+6.5cm=171.5cm
子女爲女孩,其遺傳身高是(170+160)/2-6.5cm=158.5cm
這是一個粗略的簡單方便的預測方法。
孩子到底矮不矮?這是有標準的。張麗娜介紹,身高<同年齡、同性別平均身高-2SD(標準差)才定義爲醫學意義上的矮小症,或生長速度過緩(3歲前<7釐米/年;3歲至青春期<5釐米/年;青春期<6釐米/年)。家長也要在生活上留意,比如褲子能穿兩三年、總坐班級第一排、與同齡人身高差持續拉大……出現這些情況,建議儘早就醫。
生長激素治療:嚴格適應證,非“神藥”
據瞭解,兒童生長激素的全稱是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這種生長激素只能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擴大治療範疇。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兒童注射生長激素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等問題。
張麗娜澄清常見誤區:真正因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矮小症佔比很低。其適用需滿足嚴格條件:身高達矮小標準、年增速過低(如學齡期<5釐米)、典型體態(娃娃臉、肚子鼓)、骨齡落後、生長因子低、激發試驗異常(<10ng/ml)且排除其他病因。
“生長激素是藥物,需專科醫生嚴格評估。”她強調,“家長需不盲信,不盲懼。”療效受疾病類型、起始年齡、骨齡、療程及孩子配合度等多因素影響,需長期堅持並注重心理支持。規範治療不僅能助身高追趕,還可改善代謝問題(如高血脂、肥胖),促進整體發育。
面對身高焦慮,專家共識清晰:生長激素是救治療病的藥物,而非美化外形的工具。盲目追逐“增高針”,終將得不償失。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