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透視“風光儲”財報:風電、儲能“回春”,光伏還在“掙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費心懿 上海報道大熱的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行業,近些年來遭遇產業週期性波動影響,各條賽道呈現出不同的業績冷熱現象。
2024年,A股風電、儲能公司整體維持着盈利狀態,光伏公司就陷入了困境。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風電、儲能公司業績“回春”,光伏公司則分化加劇。
整體來看,風電、光伏以及儲能行業需求前景依然被業內看好,但產業鏈價格波動、海外市場需求等因素,正在影響風電、光伏以及儲能公司業績的走勢。
風機價格回升廠商整體業績回暖
從2024年第四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風電行業整體表現回暖,部分廠商的業績甚至超出預期。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4年,23家A股風電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2251.53億元、132.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9%、下滑12.70%。雖然淨利潤整體同比下滑,但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不少風電企業單季度盈利表現明顯回升。這得益於下游風機價格企穩,整體投標均價回升。
延續這一影響因素,2025年第一季度,上述23家A股風電公司合計取得475.75億元的營收和42.21億元的歸母淨利潤。與2024年一季度相比,其營收和淨利潤整體數據都呈現增長的局面。這其中,部分頭部整機廠商淨利潤增速強勁。
財報顯示,金風科技(002202.SZ)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4.71億元,同比增長35.7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5.68億元,同比增長70.84%。業內分析人士認爲,金風科技第一季度業績的高增長,得益於風機出貨高增,費用率大幅降低,以及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收益高增所致。並且,由於國內風機價格持續向好以及海外出貨佔比的提升,這也進一步驅動該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根據華泰證券的統計,截至2025年3月底,金風科技在手訂單爲51.09GW,同比增長51.81%。並且考慮到下游需求高景氣,該機構上調金風科技的風機出貨預期。值得一提的是,海外高溢價市場所表現出來的盈利能力亦是相對突出——2024年,金風科技海外銷售毛利率爲14%,遠高於國內。
事實上,風機價格回升以及海外市場的拓展,使得風電整機廠商的業績得到修復,這也包括虧損的電氣風電(688660.SH)。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4.38億元,同比增長3.2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7.85億元,同比減虧38.27%。與此同時,在一季度,該公司虧損繼續收窄,實現淨利潤爲-1.87億元。
在4月28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電氣風電管理層表示,今年一季度,公司雖然交付量同比增加,但交付量和營業收入規模仍較小導致續虧。而對於如何提升後續的盈利能力,該公司表示其中一項措施便是,通過優化訂單結構,提高盈利性較好的海上和海外訂單體量。
不過,也有頭部風電企業屬於例外。
近日,三一重能(688349.SH)發佈了上市以來首份虧損的季報——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增長、利潤下滑,虧損約1.91億元,而其2024年同期則盈利2.66億元。東吳證券認爲,今年一季度,三一重能風機毛利率偏低,其原因之一便是,報告期內該公司部分出貨爲2024年的庫存產品,未享受到供應鏈降本帶來的成本改善,並且其部分交付10MW風機訂單爲低價訂單。
回顧風電行業今年一季度的表現,有業內人士稱“旺季提前”,多數風電企業一季度的出貨情況明顯好於去年同期,這其中,不少企業海外項目交付量大幅提升。
“2024年底以來下游需求拉動產業鏈排產提升,葉片、大鑄件、塔樁等環節價格持續上漲,整機中標價格企穩回升,風電產業鏈有望盈利修復。”浙商證券分析指出,國內一季度以來風電裝機節奏加快,“2025年風電裝機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光伏量升價減的困境還在延續
2024年,國內光伏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儘管下游裝機需求持續刷新歷史新高,但光伏主要製造環節卻遭遇大面積虧損。
反映到財報上,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10家A股光伏公司2024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38萬億元,同比減少17.96%;合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3.63億元,同比減少100.25%。
而糟糕的盈利狀況在2025年第一季度持續。上述110家A股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791.3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累計約47.44億元。與2024年一季度相比,光伏行業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的整體規模均大幅縮水。
虧損,成了2024年以及2025年度不少光伏公司的主要關鍵詞。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2024年,共計46家A股光伏公司淨利潤爲負,尤其以一體化龍頭爲代表,TCL中環(002129.SZ)、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虧損位居行業前三,歸母淨利潤分別爲-98.18億元、-86.18億元、-70.39億元。相對應的,陽光電源(300274.SZ)、三峽能源(600905.SH)、北方華創(002371.SZ)淨利潤領跑,分別爲110.36億元、61.11億元、56.2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包含儲能業務的光伏公司在當前表現出了不俗的業績增長韌性。除了陽光電源外,阿特斯因儲能業務的爆發,助推其2024年淨利潤達22.47億元,盈利能力較其他光伏組件公司表現更爲突出。光伏逆變器公司同樣延續盈利趨勢,德業股份(605117.SH)、錦浪科技(300763.SZ)、禾望電氣(603063.SH)、上能電氣(300827.SZ)等均實現盈利。
除此之外,光伏設備、輔材企業也都是2024年的“利潤贏家”。例如,光伏設備公司捷佳偉創(300724.SZ)、晶盛機電(300316.SZ)去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27.64億元、25.10億元;光伏膠膜公司福斯特(603806.SH)去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3.08億元;光伏玻璃和光伏支架代表企業福萊特(601865.SH)、中信博(688408.SH)去年淨利潤分別爲10.07億元、6.32億元。
A股光伏公司2024年的業績呈現“主材虧損”,“設備、輔材、終端盈利”以及“光伏協同公司更具週期抗壓性”的特點。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這樣的特徵幾乎得到了延續。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光伏組件企業在本報告期內幾乎“全軍覆沒”,晶科能源(688223.SH)、隆基綠能、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等頭部組件企業今年一季度合計虧損83.77億元。這其中,晶科能源2024年維持了近1億元的淨利潤,但今年一季度卻虧損13.90億元。而隆基綠能雖然今年一季度虧損約14億元,但較2024年同期有所減虧。
實際上,從下游需求上來看,今年一季度,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實則呈現出增長勢頭——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至3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達59.71GW,同比上升30.5%,其中3月單月光伏新增裝機達20.24GW,同比大增。
然而,光伏主材價格卻依然低迷。根據行業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的數據,今年1月至3月,雖然國內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以及組件價格較2024年度均有所提升,但對比2024年第一季度,其價格差距仍然較大。例如,以N型TOPCon組件價格爲例,截至2025年3月底,國內成交均價爲0.75元/W,而在2024年同期,這一數字爲0.95元/W。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隨着光伏主材價格逐漸回升,部分龍頭企業仍然寄希望於在今年實現盈虧平衡。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在4月30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能否扭虧與行業形勢關聯比較大,公司目標到今年三季度回到盈虧平衡線。
整體來看,產能出清快慢是目前光伏企業能否重回增長通道的最大影響因素。
“搶裝潮”致儲能行業利潤“回春”
在激烈的行業競爭影響下,儲能企業2024年整體業績受到波及。但在今年一季度,多家儲能公司盈利能力出現好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了21家A股覆蓋儲能業務的上市企業在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及利潤情況。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這21家企業出現了結構性的“量增利減”現象——總營收合計6821億元,比2023年全年減少了3.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合計爲745.41億元,同比去年減少了21.4%。
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這21家上市公司合計營收1580.73億元,同比增長12.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210.33億元,同比增長34%。
但需指出的是,儲能行業利潤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越發明顯。以第一季度爲例,受益於儲能業務的高增長,寧德時代(300750.SZ)、陽光電源、億緯鋰能(300014.SZ)等頭部企業報告期內的淨利潤均呈現明顯增長,但也瓜分了儲能行業的大部分訂單和利潤。
“最近這兩個月,大家都反映(儲能)電池很難買了。頭部的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都反映,他們儲能電池產能已經非常飽滿。甚至一些下游客戶買電池要交預付款了。”某券商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也反映在億緯鋰能的財報上,自2024年起,儲能電池板塊營收佔比就在快速提升,今年更有超越動力電池的勢頭。儲能業務的增長,也一定程度讓公司免於整體業績下滑,成爲其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而對於二線的電池廠而言,則難以享有頭部企業的紅利。鵬輝能源(300438.SZ)和南都電源(300068.SZ)作爲A股二線電池廠的代表,2025年一季度的淨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事實上,儲能行業正在經歷變革,過去幾年的結構性藍海開始退潮。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儲能裝機市場之一,也是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一直以來,驅動中國儲能企業出貨規模快速增長的兩大動因分別是,國內的新能源配儲政策和快速增長的海外市場。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37.9GW,佔全球市場總規模的37.1%,同比增長59.9%。
與此同時,儲能企業往往將國內市場視爲出貨規模的增長量,而將海外市場視爲利潤池。這是因爲,國內受到政策性配儲的促進,價格競爭愈加激烈,而優質產品在海外市場則具有一定的溢價能力。
然而,隨着新能源電站併網與配儲鬆綁,以及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後續政策動向存在不確定性,這樣兩手抓的打法已然出現了變化。
“短期之內,產能拉滿,但價格很低。”一家儲能企業的負責人此前告訴記者。這句話的背景是,以136號文件爲代表的新能源政策,已經劃下一道時間分割線——在5月31日前併網的項目仍舊保持前期電價政策,而後併網的新能源電站採用新的機制電價模式。由於對未來電價走勢的不確定性,電站的投資回報率需重新估算,這也誘發了5月31日前的一輪新能源電站搶裝潮,除了光伏、風電項目,對儲能設備的需求也迅速放量。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爲,依賴政策驅動的強制配儲需求驟降,會加速行業內的低質邊緣企業淘汰,行業加速洗牌重整反而利於未來產品價格企穩回升。但由於具體到地方細則尚未出臺,存在政策的真空期也令短期內的儲能市場空間難以預計。
而在海外市場上,儲能企業在一季度享受到海外業績高增長的可持續性將會受到考驗。國海證券3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從當下至少至2025年年中,美國部分儲能項目或存在“搶裝”可能性。這也是促使部分儲能企業在一季度業績激增的原因。
以陽光電源爲例,長城證券分析認爲,2025年第一季度的海外高盈利市場在關稅未明的情況下,搶發貨動作強勢,預計該公司單季度發貨12GWh,環比增長約10%。
不過,即便海外市場仍然保持不確定性,但中國儲能企業也將繼續其視爲尋找增量的必要市場。海博思創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劍輝近期在公開場合談到,“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希望三到五年,海外業務的規模能夠跟國內業務的規模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