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聊聊超長期國債的事兒

很多人的財經新聞窗口裡,昨天應該都彈出了下面的這個消息:

財政部決定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原來,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爲了系統性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具體發行安排見下表。

藉着超長期國債發行這個事兒,我來幫助大家瞭解一下有關債券、特別是長期債券的一些“姿勢”。

首先就是國債發行問題,也就是說,國債到底都是怎麼“賣”出去的呢?

答案是——

由財政部面向全國的一級交易商進行招標。

所謂的“一級交易商”,是指具備一定資格,可以直接可以和財政部、央行做交易的機構,一般包括資金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及證券公司,其資格每年由央行進行審查和評定。

比方說,中國人民銀行公佈最新的2023年一級交易商有51家。

6大國有商業銀行工中農建交郵+3大政策性銀行+招商銀行,位列前10名,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3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2家證券公司,再加上1家名爲“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公司。

也就是說,財政部會向這51家一級交易商發函,讓他們來投標購買國債,而這個標書中,重點需要明確的有2條:

1)認購額度;

2)投標利率。

額度這塊兒,誰大致要認購多少,國家財政部應該事先會有溝通,關鍵在於投標利率。

很多人可能知道,在許多工程投標中,滿足相關條件的情況下,很多都是按照“最低價中標”這種方式——在國債拍賣中,通常採用的也是最低價中標,也就是投標利率最低的交易商中標(對應的國債價格是最高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拍賣利率確定,其他所有投標者所分配的國債額度,也都全部按照這個利率來計算。

由此,國債就完成了一級市場上的賣出。

接下來,那些購買了一定額度國債的一級交易商們:

1)可以選擇自己持有這些國債,這可是符合巴塞爾協議III的一級資本;

2)可以根據市場上債券價格的行情,選擇將這些國債出售給自己的客戶(凡是在商業銀行開了賬戶的普通人、企業,都是商業銀行的客戶);

3)可以借給某些人或機構,在國債期貨市場或證券交易所,進行相關的買多或賣空的操作;

4)可以在央行的各種公開市場操作中,賣給央行或抵押給央行換取現金;

上述4個選擇,就構成了國債的二級市場。

以上4個選擇,前3個就是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爲,不涉及什麼貨幣發行問題,但,第4個選擇,則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前幾天“人民幣換錨事件”所探討的問題。

有人可能要問了,國債的大規模發行,是不是意味着金融環境的寬鬆?

這個不一定。

國債的發行,不管發行多大的額度,只要不賣給央行或抵押給央行,理論上說,都和印鈔沒有什麼關係,也不意味着金融環境的寬鬆,在央行不額外購買國債的情況下,國債發行太多,在短期內吸收了市場上的資金,在財政部還沒有把這些資金花出去的時候,反而會在短期內造成金融市場緊縮的效果。

即便是將來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大規模買賣國債,那也是後來的事,和當前的財政部發行國債沒有什麼關係——財政部發行國債,只是市場上的資金分配問題。

講完了國債發行這個基礎,對於發行超長期國債的影響,我分三個層次討論。

第一個層次:

國債中的“超長期”,意味着什麼?

市場上大家都在開玩笑,說什麼30年期、50年期的國債,這簡直堪比獻完青春獻子孫,30年前是1994年,那個時候中國基本上還是一窮二白,50年前則是1974年,那個時候我們還在偉大的文化大革命中折騰呢!

發行30年期、50年期的國債,給普通人的感覺,就是償還的時候可能恍若隔世。

另一方面,很多人對於國債的理解,始終停留在“短期國債”或者是“固定利率存款”印象中,即便是利率劇烈波動,債券的價格變動也極小。

實際上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說,超長期國債的價格波動,更類似於股票。

我曾經在自己的債券課程中給大家展示過一幅圖。

這個圖表展示了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在收益率(到期收益率)下降1%的時候,債券價格的變化情況,注意看還有30年到期的債券:

收益率從6%的水平上下降1%,債券價格將上升15%;

收益率從3%的水平上下降1%,債券價格將上升22%;

收益率從1%的水平上下降1%,債券價格將上升28%;

收益率從0的水平上下降1%,債券價格將上升33%;

收益率從-1%的水平下降1%,債券價格將上升40%;

如果到期收益率從3%降到0,猜猜30年期債券價格能漲到多少?

答案是——接近翻倍!

當然,反過來說,如果收益率上漲,對於債券價格的影響也同樣顯著,3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0升到3%,那麼債券的價格將接近腰斬。

注意,這還只是30年期國債,如果是像我們財政部這次發售的50年期債券,或是永續債,到期收益率的下降對債券價格的影響將更爲顯著。

所以,在我的債券課程中,一直在給大家強調一個觀點,無論債券還是股票,我們購買的預期,都是爲了獲得未來的現金流,從這一條上看,兩者並沒有本質區別:

永續債,就是最接近股票的債券;

優先股,是最接近債券的股票;

可轉債,則是可以在兩者之間切換。

超長期國債的市場價格會受利率影響,波動巨大,非常像股票這樣的風險資產,但,如果你追求價值穩定的話,有請注意,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不像那些企業債有可能違約什麼的,超長期國債的利息,依然是無風險收益,因爲有全國人民的稅收收入做後盾,按照中標利率,每半年穩定給你支付一次利息,以本幣計價,其內在價值反而是長期保持穩定的。

正因爲其內在價值穩定,當代主要國家,在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進行統計並評估安全性的時候,中長期國債的價值,一直是高於其面值的,也並不跟隨市場價格波動,換句話說,只要你不賣出,浮虧不是虧,浮盈也不是盈。

第二個層次:

財政部爲何在這個時候發行超長期國債?

財政部選擇發行1萬億元的長期特別國債,說是“爲了系統性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但要知道,這些事兒既然事關全國人民,本來就像國防一樣,是可以直接從中央財政裡面支出的,但卻特意選擇了發行超長期國債,從本質上說,就是想着爲中央財政省錢。

省錢幹嘛呢?

大家都知道,作爲中國一切行政權力的總源頭,哪怕在經濟下行時期,中國的中央政府也根本不差錢,但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尤其是以城投爲代表的國企)這些親兒子們,很缺錢很缺錢,在企業、地方政府都被如山債務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都在指望着中央政府能儘量多搞點兒轉移支付,特別是,儘量接走一部分債務……

所以,爲什麼要發行這種超長期債券?說白了,就是經濟增速下滑,中央財政不再像以前那樣財大氣粗,還要照顧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那就借點兒錢吧!

以上是從財政的角度考慮,如果從貨幣、財政協調的角度考慮,前幾天不是剛說了,支持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那,怎麼個支持法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行一批超長期國債,因爲是超長期國債,有財政部拿着全國人民稅收長期、穩定的支付利息,只要你不隨時到市場上買賣,這批債券以人民幣計價的內在價值就是穩定的,像美國、歐洲、日本的央行都是採用自己的國債印鈔,那我們作爲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當然也可以用自己的國債,逐步代替外匯儲備,成爲人民幣的錨。

所以,先發行1萬億元的這種超長期國債試試水,讓央行逐步用這種國債代替一部分外匯儲備,這樣一來,一方面逐漸承接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維持地方政府的運轉,另一方面,也可以摸着石頭過河, 在實踐中用超長期國債逐漸代替外匯儲備做錨。

有人說了,用以自身貨幣計價的國債印鈔票,這不是左腳踩右腳上天的把戲麼?

是的,的確是這樣。但,自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以來,脫離了黃金這個錨,所有的大國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都是自己的國債作爲發行基礎貨幣的錨,都是左腳踩右腳的把戲,美國日本歐洲可以,我們爲什麼不可以?

更進一步,爲避免人們對於國債充當人民幣發行錨產生懷疑,中國央行不惜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持續增持黃金(央行增持黃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增強自身信用)。

在我的黃金投資課程中,我特意提到過,2000年左右歐元最初發行的時候,爲了增強信用,除了用歐元區各國國債做錨發行歐元之外,當時的歐央行,還持有20%左右的黃金。

一直到今天,按照黃金儲備的價值來算,歐央行所持有的資產中,依然有10%左右是黃金,這也是歐元信用的另外一個註腳。

現在的人民幣,要用自己的國債做錨,又不想影響信用,就是在走歐元當年的路子。

第三個層次:

這種超長期債券,對市場的影響又是什麼?

本次1萬億元的超長期國債發行——

從普通人角度考慮,是幾十年以後才還債,貸貸相傳,那個時候的狀況,可能已經是滄海桑田換了人間,感覺不靠譜的樣子;

從財政部的角度,是實現了1萬億元融資,還接走了那些債務如山的地方政府的一點債務,拉了自己的親兒子們一把;

從央行的角度看,有了一種長期內在價值穩定的資產(以人民幣計價),可以代替外匯儲備來充當人民幣的錨;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看呢?

大家都知道,當前中國的投資理財市場有着明顯的“資產荒”,也就是安全資產明顯不足,才把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給壓低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就像2016-2019年的美國、歐洲、日本,因爲無數做資產配置的機構,找不到安全資產,只能把當時的長期國債買買買、買買買,德國的30年期長期國債收益率,居然給買成了負值,日本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至0.2%,連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被買成了1%左右的低位。

在當前人民幣安全資產出現資產荒的時候,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國債,提供了一種超長期的穩定收益與潛在利率下降的價格上漲可能,這大大豐富了人民幣資產配置的選擇。

如果你要是覺得,中國的未來,也會像日本一樣,進入長期經濟下降期,最終會進入到日本的0利率,那麼,這種超長期國債,就給你提供了一種長達30年、50年“穩穩的幸福”,每年都有固定的利息收入,不用擔心違約,而且還有可能因爲利率下降而價格大漲呢!

如果問超長期國債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其實是很不確定的。

採用國債代替外匯儲備做人民幣的錨,雖然說是“與國際接軌”,也是人民幣成爲獨立貨幣的應有之義,但正如我在以前文章中所說,如果央行只是用國債對外匯儲備替代,並不大規模擴充資產負債表,就並不是QE和印鈔。

雖然說,央行已經提前增加黃金儲備,來增強人們對於人民幣的信心,但人民幣的幣值,歸根結底取決於中國經濟是否能闖過目前的陣痛期,能否保持世界上第一生產大國的地位,而不僅僅是換錨的事兒。

日本當年資產泡沫破裂之後,日元價值基本保持穩定,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日本企業出海,在海外的日企生產創造出來經濟上的“海外日本”,其國內經濟雖然沒有像1990年之前那樣欣欣向榮,但基本的生產消費都得以維持,並沒有像當年的拉美國家、東南亞國家或現在的南非一樣,出現全面“經濟崩盤”,所以,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在1990-2023年基本維持在100附近上下波動,直到這兩年,才因爲美元維持高利率而明顯貶值。

當然,又有人可能會問了,我們是不是應該買這種長期國債啊?

在當前中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位於歷史低點、且遠低於美元國債收益率的情況下,我個人呢,是不建議買入的——聽過我的債券課程的人都知道,同樣是人民幣資產、同樣要求資產的安全,現階段其實還有着其他更好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