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今年降準究竟怎麼降?兩種可能效果不一,市場激辯準備金改革路徑

財聯社2月20日訊(記者 王宏)今日2025年2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繼續按兵不動,讓市場對降準降息時機的猜測再度升溫。有專家認爲,一季度末前後降息降準窗口有可能打開。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當前業內對降準的方式有兩種不同的預期,若延續此前模式,降準有望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若小型銀行突破5%的存款準備金下限,則降準有望釋放長期資金1.3萬億左右。

同時,當前業內對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有兩種猜想,一是取消5%的法定準備金率“下限”,另外一種是“將中短期國債納入法定存款準備金”,但這兩種方向均存在爭議。

全面降準還是延續此前模式?

自春節前降準降息預期“落空”後,2月以來央行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關注。

“今年降準可能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延續此前降準模式,即存款準備金率高於5%的金融機構實施降準,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5%的小型銀行不參與降準;另外一種方式是突破5%的存款準備金下限,三種類型銀行全面實施降準”,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爲何會有這兩種可能性?因爲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2021年已降至5%,此後6次降準小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都沒有調整。央行數據顯示,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6.6%,其中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小型銀行分別爲8%、6%、5%。

這兩種降準模式帶來的政策效果是不同的。王青介紹稱,如果是第一種模式,這意味着若每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實際下調幅度約在0.4個百分點左右,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第二種方式下,若降準0.5個百分點,約釋放長期資金1.3萬億左右。

近日央行發佈的《報告》在專欄3中特別解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動態演進,並提出,“未來,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這被外界視爲存款準備金制度可能醞釀改革的信號。興業研究宏觀市場部就指出,“未來,可能需要研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進一步打開降準空間”。

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兩大猜想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當前市場對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方向存在兩種討論,一種是取消5%的法定準備金率“下限”,另外一種是“將中短期國債納入法定存款準備金”。

對於“將中短期國債納入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猜想,多位業內專家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好處多多”。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後一種改革的優勢體現在,一方面優化銀行資產結構,將“無息”現金準備金轉化爲“有息”國債,可緩解銀行淨息差壓力;同時引導債市收益率曲線陡峭化,通過定向釋放流動性至中短期國債市場,可壓低短端利率,促進期限利差正常化,符合人民銀行“保持向上傾斜收益率曲線”的政策目標。

“後一種方式如果成真,將是央行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探索,將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一是優化央行基礎貨幣構成結構,強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二是增強商業銀行放貸能力和意願;三是強化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刺激內需的能力,央行將中短期國債納入法定存款準備金,可配合財政發力擴內需,還滿足央行準備金管理需求,更是國債市場的擴容和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將強化央行錨定中短端利率能力,均有利於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在實際操作中,徐天啓建議,初期爲防範風險可以限制一定比例,如每家金融機構最多將一定比例金額的中短期國債作爲準備金,其他仍用現金。

對於“取消5%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限”,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徐天啓認爲當前也具備了可行性。一是我國銀行經營理念已經比較成熟,就算下調或放開存款準備金率,絕大多數銀行也不會進行無休止放貸。二是監管到位,一旦發現有銀行異常放貸可以很快發現並進行限制,不會造成更大風險。三是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挑戰需要實施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

明明則建議,短期內可試點將中小銀行準備金率下限從5%降至3%,觀察對流動性和金融市場的影響,再逐步推廣至全行業。同時觀察主要流動性監管指標在改革中的變化情況,及時優化操作模式。

改革路徑存有爭議,何時降準降息?

但也有多位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達了不同看法。

有業內人士擔憂,將中短期國債納入法定存款準備金,會面臨國債的資產價格變動風險。還有業內人士表示,“5%的下限並不是明文規定,而是市場自發約定,因此並不存在‘取消’的說法”。央行行長談及降準的表述是“還有空間”。

比如,潘功勝在2024年9月24日答記者問時表示,“降準政策實施後,銀行業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大概是6.6%,這個水平與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的央行相比,還有一定的空間。”

王青認爲,從當前物價水平方面考慮,與降準相比,今年更迫切的是降息。“截至2024年四季度,代表整體物價水平的GDP平減指數同比已連續7個季度爲負值。這導致計入物價因素後,無論是企業的實際貸款利率,還是居民的實際房貸利率,都處在歷史偏高水平,不可避免地會對激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有一定製約效應。”

“考慮到當前商業銀行存貸比已處於明顯偏高水平——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存貸比爲80.75%,較上年末上升2.1個百分點,創有歷史記錄以來最高”,王青表示,在1月信貸數據”開門紅“後,下一步着眼於“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降準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王青還指出,“綜合當前房地產市場、外部經貿環境變化,以及整體物價走勢,判斷一季度末前後降息降準窗口有可能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