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人類有沒有可能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文明?
從概率上分析,我認爲人類確實有可能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文明。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嗤之以鼻:你也太狂妄了吧?宇宙這麼大,你竟然認爲人類是宇宙中的唯一?誰給你的這麼大勇氣,是梁靜茹嗎?
作爲深度科普,當然不會只說一句話就完事了,那樣太不負責任了,那也不是我的風格我想說的還有更多。
其實以目前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程度來講,不管什麼樣的結論都沒有多大說服力,不管你認爲人類是不是宇宙唯一智慧文明,都爲時尚早,沒有什麼根據,說白了也只能是猜想和想象。
爲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人類對宇宙的觀測範圍實在太有限了,而且人類的觀測手段相當簡陋,造成了我們在觀測宇宙太空時,其實處於一種“近似”的狀態,看不清更遠的太空。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宇宙太空實在太浩瀚了,哪怕是如今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也無法看到系外行星(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如今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都是通過間接手段觀測到的。
不過,人類確實可以看到上億光年外的星系,比如說強大的天文望遠鏡能看到130億光年外的星系,但看到的也只是模糊的影子而已,或者說只是一個微小的亮點。
雖然如此,天文學家們仍舊可以通過科學手段,比如說光譜紅移,超新星標準燭光,引力效應,光譜紅移,凌日效應等手段測量出遙遠天體和星系的相關參數,比如說質量,體積,轉動週期等。
但是,分析出來的數據只是大概數據,有時候誤差也會很大,對於我們尋找外星生命基本上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說白了,對於外星生命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多數時候人類只能去“猜”,運氣成分很大。即便是天文學家宣稱某顆行星是類地星球,很可能存在生命,但實際上準確率是無法保證的。也就是說,如果按照觀測得出的該行星的各項參數來看,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高,但實際什麼樣子,誰都無法確定。
也就是說,對於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無論你是持肯定還是否定觀點,其實都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更多的也只是建立在個人喜好上的主觀臆斷。
可觀測宇宙直徑達到930億光年,銀河系直徑至少20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直徑也有大約2光年。即便是在渺小的太陽系,人類也不能斷定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更不要說浩瀚的宇宙了。
理論上分析,外星文明可能有很多很多,但不同的宇宙文明之間遇到彼此的機會卻非常渺小。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德雷克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德雷克公式或者德雷克方程,用於計算宇宙智慧文明的數量。主要根據7個參數來計算最終的智慧文明數量,這些參數包括一個星系形成恆星的速率,恆星系統中擁有行星的比例,演化出高級生命的概率等等。
用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單單是我們的銀河系就存在至少上萬個智慧文明。不過,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德雷克公式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學公式,頂多算是概率公式,計算出的結果可能與實際結果有很大出入,畢竟公式中的每個參數基本上都是一種概率,這種概率很難準確表達出來。
但即便是智慧文明誕生的概率很低,比如說哪怕一個星系只有一個智慧文明,宇宙中也會存在上千億個智慧文明,但他們都在哪裡呢?
從概率上講,在這千億個智慧文明當中,哪怕只有爲數不多的智慧文明擁有超過百萬年文明發展史,他們文明高度也會超乎我們想象。如此高級的智慧文明按道理講早就應該統治整個星系乃至全宇宙了,但爲何我們始終不見他們的蛛絲馬跡呢?
這也是著名物理學家費米感到費解的地方,他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他們都在哪裡?”後來也演繹爲著名的“費米悖論”。對於費米悖論,有很多種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第一,智慧文明實在太稀少了!
剛纔通過德雷克公式計算,銀河系至少擁有上萬個智慧文明,這裡再增加一百倍,假設銀河系擁有一百萬個智慧文明,這個數量不少了吧。
但是考慮到銀河系至少擁有2000億顆恆星,也就是說平均20萬顆恆星才能出現一個智慧文明,這樣的智慧文明分佈實際上是相當稀少的。
再來看看如今的人類,仍舊被困在自己的太陽系,在太陽系裡“摸爬滾打”,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飛出太陽系。即便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只有4.2光年遠,這個距離對於人類來講也是遠在天邊,更不要說去探索周圍的20萬顆恆星了,更是癡人說夢!
科學家們的探測結果表明,在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分別的平均密度約爲340立方光年,也就是說在這麼大範圍內平均只有1顆恆星。
打個比方就知道20萬顆恆星中存在一個智慧文明有多恐怖了。就相當於兩粒灰塵相距上萬公里,假設這兩粒灰塵上有智慧文明,他們找到彼此的難度有多大?恐怕比登天還要難!
再打個比方,中國有一羣螞蟻種羣,地球另一邊的阿根廷也有一羣螞蟻,兩個螞蟻種羣發現彼此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我們眼裡,它們是不可能發現彼此的。當然,理論上分析,兩個螞蟻種羣確實有發現彼此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甚至比人類發現其他智慧文明的可能性還要高,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第二,智慧文明的生命形態很可能是多樣性的,形態的巨大差異讓彼此之間很難建立聯繫。
在人類眼裡,地球環境是近乎完美的,但假如存在其他生命形態,比如說硅基生命,他們會認爲地球環境太“惡劣”了。
放眼宇宙浩瀚太空,不同星球之間的環境差異實在太大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爲只有地球這種進化完美的環境才能出現生命,但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這種觀點實在太“霸道”了,並沒有哪條大自然法則規定只有地球環境才能演化出生命。當然這與“天文學家堅持以地球環境爲標準尋找外星生命”並不矛盾,完全是兩碼事。
或許,在冰冷的土衛六上,在零下180度的液態甲烷海洋裡,就存在超乎我們想象的生命形態。
而由於生命環境的巨大差別,不同的生命形態演化出智慧文明之後,很可能擁有完全不同的通訊方式,這就讓不同的智慧文明之間更加難以發現彼此。
這就像人類只能用電磁波這種通訊方式,不停地向外太空發射電磁波信號,同時隨時準備接收來自外星文明的電磁波信號,但很可能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像是“對牛彈琴”,外星文明完全接收不到人類發射的電磁波。
就像人類不停地朝大猩猩發射電磁波信號,大猩猩怎麼可能讀取這些信號呢?
第三,宇宙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就因爲各種因素滅絕了,很難發展到更高階段。
實際上這就是“大過濾器”理論,一個宇宙文明在發展的道路上,會遭遇各種不可控因素,而任何一個意外因素都可能導致文明的終結,比如說猛烈的超新星大爆發,小行星撞擊事件,太陽爆發,極端天氣,恐怖的核戰爭等。
宇宙文明的發展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穩定,纔有可能晉級到更高級的文明階段。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如果上面所講的宇宙大事件一旦來臨,沒有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宇宙文明是很難招架的。
即便是相當發達的宇宙文明,也很難應付像超新星爆發這種猛烈的宇宙事件。超新星爆發瞬間會產生超乎想象的能量,在短短几秒內能毀滅周圍的一些生命,範圍可達上百光年遠。這也是爲什麼有科學家懷疑,正是超新星爆發,把可能存在的宇宙文明都“過濾”掉了。
而那些暫時還沒有被“過濾”掉的宇宙文明,比如說人類文明,由於科技水平還很低下,很難走出自己所在的星系。
當然,還有其他猜想,比如說“動物園假說”,說的是外星文明比人類文明發達太多了,他們早就發現了地球和人類,只是人類在他們眼裡就如同“螻蟻”一般渺小,人家根本不願意搭理人類。
當然還有就是“虛擬世界”理論,認爲人們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我們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虛幻。
實際上,在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的問題上,很多人只會考慮到宇宙這麼大,怎麼可能沒有外星文明?但很多時候我們恰恰忽略了智慧生命的演化出來的概率有多低!
如果你詳細瞭解了人類生命演化史,就會明白,生命的誕生是相當偶然的事件,而人類的出現簡直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般的安排,在無數次巧合之下,經歷了無數次生與死的考驗,最終才演化出了人類。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意外的出現,人類都不可能誕生。
如果讓地球生命史再重新演化一遍,人類再次出現的概率幾乎爲零,或者說是無限小,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實際上可以認爲不可能。人類再次出現的概率甚至比你連續10次中500萬大獎的機率還要低很多!
總結
我更傾向於一下兩種觀點。
第一,在浩瀚宇宙中,不但生命是稀有的,智慧生命的出現更是需要“狗屎運”!
第二,即便智慧生命是稀有的,正如多數人一樣,我仍相信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但這種存在其實也等於“不存在”。爲什麼?
因爲上面分析了,不同的文明之間會因爲各種因素永遠發現不了彼此的存在,那麼這種“存在”對於雙方來講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宇宙很大很大,甚至可能是無限大,但對人類有意義的只是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外面的一切對於人類來講都是沒有意義的。
簡單講就是“看不見就等於不存在”,當然,這裡的“看不見”並不僅僅指“用眼睛看”,而是“探測或者感知”。說白了,與人類文明沒有任何交集的外星文明,對於人類來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也是爲什麼一開始我會說“人類很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智慧文明”的原因所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