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專科護理人員職業發展,還有哪些需求待滿足|醫養照護人才市場大調研

社區護理人員作爲基層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而具備專科能力的社區護理人員則是滿足居民在“家門口”獲得與綜合醫院同質化醫療護理服務、推進“分級診療”的關鍵。

第一財經近期採訪瞭解到,面對人口老齡化加深和慢病羣體增多趨勢,上海自2023年以來,正式啓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中心(下稱“社區護理中心”)建設,社區專科護理在軟硬件配套、服務項目、管理模式、醫療聯合體對接等方面得以健全。

根據社區護理中心建設標準,該中心綜合護理服務團隊至少包括3名專職護士和5名具備專科護理服務資格的護士。

但多名受訪業界人士也提出呼籲,目前,社區專科護理人員仍有較大缺口。在崗位化之後,社區“一專多能”護士的培養和管理仍需更多支持性政策。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護理部名譽主任劉薇羣是最早參與上海社區“一專多能”護士培養倡議及方案制定的專家之一。她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目前,上海“一專多能”護士培養涉及的類別以糖尿病、傷口、安寧療護、PICC維護、康復管理爲主,但在營養、心理、科普三項上的“一專多能”護士的培養計劃還未能開展起來。這背後的一大制約因素在於部分專科護理服務與基層更適配,但難以找到相匹配的培訓資源。接下來,仍需完善社區“一專多能”護士培養類別,提高培養方案與基層的適配性,更好滿足居民社區專科護理多元化需求。

與此同時,社區專科服務是否可持續還涉及對提供專科服務的護士的補償、社區護士提升自身能力的願望、社區護理人員總數等因素。

一項去年發佈、獲上海市衛健委基金支持的課題“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力資源現況研究”反映了上海社區護士的總量缺口:2021年12月,研究人員在對上海市城區、城郊接合部、上海市郊區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後發現,2021年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比爲1︰0.89。而根據《上海市高質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評價標準(2022版)》,要求醫護比達到1︰1.5。

上海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護士、總護士長樑馨(化名)進一步對第一財經表示,社區護士的總量缺口,使得社區“一專多能”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負擔較重的基礎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工作,而進一步精進技術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加之基層接觸患者的護理難度整體低於二三級醫院,年輕護士提升專科能力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從二三級醫院轉崗至社區醫院的護士,儘管多具備專科能力,但對提升自身能力的願望並不強烈,難以滿足社區專科護理髮展需要。

“儘管社區護理中心的設立,讓社區‘一專多能’護士有了專門崗位。但如何建立社區適宜的專科護士培養、管理和使用模式,仍待進一步探索。”樑馨說。

在激勵機制上,儘管從整體衛生資源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資源分配上已對護士,尤其是“一專多能”護士有所傾斜,但與護士個人期許以及勞務技術付出仍有差距。

“比如,對於獲得專科資質的護士會在崗位職稱評聘上有一定幅度傾斜。”樑馨說,但社區專科護理的社會效益是大於醫院和護士個人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的。

因此,爲了提高“一專多能”護士服務積極性,樑馨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護士上門”服務中50%上門費用於貼補護士(上門費分爲家庭病牀的40元/次和其他上門服務的80元/次)。

近年來,一些地區開始試點放寬專科護士的處方權,但社區“一專多能”護士能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處方權,仍在摸索中。

樑馨說,目前在社區護理中心,PICC維護和傷口護理兩類專科門診中,社區“一專多能”護士已經可以開具相應的專科治療單,但仍會請全科醫生進行二次把關,至於糖尿病及其他專科,即便非藥物處方,護士也不敢輕易開具,以免出現安全問題。

不過,爲了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護理工作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上海在制度層面賦予護士一定的處方權的口子已經打開。

根據上海市衛健委和市醫保局今年3月發佈的“關於試點開展上海市專科護士培訓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醫療機構應結合自身功能定位,根據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支持專科護士出診普通、普通高級專科護理門診,按照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公佈的護士執業目錄開具相應的專科檢查單、治療單,給予非處方外用類藥品用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