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歧視偏見 新住民團體批撕裂社會
陸配亞亞事件發酵產生仇恨、歧視效應。圖爲亞亞出境前一家人依依不捨擁抱。(本報資料照片)
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指出,新住民取得居留證前,應提供社羣帳號及密碼供審查。南洋臺灣姐妹會秘書長陳雪慧批評,這是把移民背景者當成「可疑分子」,要求對個人思想與背景進行不合理的檢查,甚至連社羣帳號都要交出來審查,提案不是在保護社會,是在撕裂社會。
陳雪慧指出,這不是單純言論表達,是對特定族羣的獵巫與迫害。以血統、種族、移民背景爲理由進行無止盡的懷疑與打壓,「這難道不是一種現代法西斯?」呼籲有關單位與平臺正視,並採取行動,不要讓歧視與偏見成爲臺灣民主破口。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說,該提案無視人權基本原則,不應爲了少數人爭議言論,卻放棄人權價值,反而讓國際社會認爲臺灣助長歧視。
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常務理事李依靜指出,該提案不致被採納,憂心的是行政單位是否會因此影響後續行政作爲。陸配事件後,也讓更多新住民擔心,如《國籍法》提及就算取得我國國籍後,一定條件仍可撤銷國籍,不僅陸配,許多新住民也擔心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
立委吳宗憲指出,過去臺灣社會一片祥和時,不曾出現過此類提案,現在卻突然出現如此撕裂社會的提案,罪魁禍首就是賴清德總統,每每的偏激言論、作爲,已把臺灣割裂成不正常的狀態。要求提供帳號密碼,已經徹底違反人權、自由。國家如果走到這樣,比中國大陸還不如,「是要把臺灣北韓化嗎?」如果政府還採納這樣的提案,「我一定上街反對」。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此事有待商榷,臺灣對廣大新住民都是正向以待,相信多數選擇來臺灣生活的新住民,都是認同臺灣,亞亞少數個案雖讓人有所警惕,但個案不代表要全面性的事前審查或過濾社羣帳號,這將影響表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