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拉《北京宣言》爲何贏得熱烈掌聲

來源:環球時報

在歷史性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與會各方通過了《中國-拉共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引起全球南方乃至世界範圍的關注。巴西總統盧拉表示,《北京宣言》是對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發展中國家的鼓舞,“讓人看到希望”,顯示出“像中國這樣具有經濟實力的國家正在思考如何爲最貧困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巴西知名媒體人里奧納多·阿圖奇也表示,《北京宣言》使拉丁美洲迎來了一個重塑未來的歷史性窗口期,它象徵着“一個崛起於帝國主義秩序崩塌的時代盡頭,以公平、尊重和民族自決爲基礎重塑國際關係的新世界”。

爲什麼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朋友對《北京宣言》報以如此熱烈的掌聲?答案要從宣言中去尋找。在這份2600餘字的文本中,有19處提到“發展”、18處提到“合作”、8處提到“公平”“公正”或“平等”,這些關鍵詞背後何嘗不是一次價值觀的共鳴,它們既是中拉共同遵循的價值追求,也是雙方在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中攜手共進的理由。全球南方國家在當下最渴望發出、最希望被聽到、最期待去實現的時代心聲,由《北京宣言》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北京宣言》是全球南方對構建一個更公正世界的宣言書,值得所有想要了解全球南方的人去仔仔細細閱讀。它傳達出和平的理念,認同遵守國際法和促進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重要性,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爭端、衝突;它體現着全球南方的擔當,強調全球經濟治理必須迴應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關切,重申支持公平、透明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它洋溢着合作的熱情,願加強政府間交流,深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能源轉型、減貧等領域交流互鑑;它代表着未來的方向,倡導建設和平世界,推動普惠包容、互利共贏的經濟全球化。這是一份引領時代的宣言,體現了中拉麪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歷史主動性迴應時代的自覺。

從一個細節不難看出《北京宣言》所代表的價值理念,那就是宣言中提到的海地問題。作爲第一個宣佈獨立的拉美國家,海地因長期受到軍事佔領和外部干涉而命運多舛,海地人民經受的苦難令人同情。即便海地尚未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拉《北京宣言》仍承諾與國際社會和聯合國共同努力,通過全面發展方式,協助海地重建安全環境。這種通過“全面發展”來化解社會矛盾的方式,不僅是針對海地問題的具體解決思路,更體現了一種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爲其他面臨類似發展與安全挑戰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啓示。在當今國際社會中,許多地區衝突和不穩定現象的根源往往與發展滯後密切相關,從對海地問題的看法中不難感受到《北京宣言》所具有的普遍意義。

中拉交往合作在全球南方國家羣體性崛起過程中具有獨特代表性。同爲遭受過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拉共體國家在實現獨立自主和發展振興上有着天然的共同願景。從貿易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到錢凱港的投入使用,從《中國—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5-2027)》的制定到“五大工程”的出臺……如今中拉間建立起立體式深度合作網絡並取得累累碩果恰恰證明了,擺脫霸權主導的依附性發展陷阱,全球南方國家通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一樣可以走出一條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發展振興之路。

《北京宣言》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正如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都是全球南方重要成員,獨立自主是我們的光榮傳統,發展振興是我們的天然權利,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追求”。未來中拉將繼續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拉合作之樹將更加洋溢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