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亞太不需要零和博弈的“單選題”
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7月20日刊發了對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米尼翁·休斯頓的採訪。這位美國官員在採訪中警告“印太國家”:在決定是否與中國合作時應“審慎且負責任”。她承認中國在“印太地區”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又無端指責中國“製造經濟脅迫、操控與經濟依賴”。她還鼓動各國將美國視作“替代性經濟夥伴”,聲稱“避免依賴單一經濟體、避免依賴單一來源,對東盟國家至關重要”。
美國所說的“印太”,其實就是大家常講的“亞太”。可以說,休斯頓毫無新意的發言,絲毫掩飾不了美國要維持其亞太區域戰略“壟斷”地位的意圖。她誇大渲染中國對地區的影響力,實質表達的是對中國與亞太國家合作權利的粗暴干涉;將自己貶低爲“替代”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備胎”敘事,實際傳達的卻是必須維護美國在該地區主導地位的強權意志。美國暗示性地裹挾亞太各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卻用“審慎”“負責任”等冠冕堂皇的話語,試圖掩飾其破壞地區固有秩序的意圖,爲所謂“印太戰略”尋找“續命”的理由。
休斯頓對中國的指責嚴重歪曲了中國與亞太國家合作的真實情況。有美國學者在文章中曾分享過一個細節,一些老撾民衆在乘坐中老鐵路列車時會把鞋子脫掉並留在站臺上,這是老撾人進家門之前的習慣,說明中國主導投資和建設的鐵路讓他們像在家裡一樣自在。多年來,中國與亞太國家的經貿合作,顯著促進了區域發展和共同繁榮,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同樣發揮了建設性作用,這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面對地區國家渴望的自貿協議、人文交流等諸多選項,華盛頓卻很不幸地拿出了一個選擇衝突和對抗的政策處方。
口口聲聲“避免單一選項”的美國官員,實際上拋給亞太國家的卻是一道非此即彼、有你沒我的“單選題”。然而,亞太國家普遍不願選邊站隊,亞太的主流聲音是希望各國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最近有兩件事很能說明問題,一是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與澳大利亞智庫東亞論壇日前分別發佈研究報告,均顯示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增加,而對美國的好感度下降。二是上月24日至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三國的領導人同時缺席。事實證明,以經濟“脫鉤”、高科技限制、軍事挑釁與遏制等爲特徵,以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爲核心目標的美國所謂“印太戰略”,在該地區根本不受歡迎。
亞太地區是當前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區域內經濟增長持續領跑全球,區域內的“意大利麪碗”式貿易協定(比喻多個貿易協定交織在一起)已擴展至370多項,穩定、合作、發展和繁榮是該地區絕大多數國家追求的關鍵詞。近些年,美國實施的在供應鏈上“剔除”中國的所謂“去風險”政策,將亞太各國多年來形成的相互融合的經濟網絡進行硬性切割,正在破壞各方受益的格局。戰略的自主性、外交的多元化和經貿的互利性,是區域內國家的共同選擇,而他們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華盛頓強加的這道“單選題”。
不管做什麼包裝、換什麼馬甲,所謂“印太戰略”本質上是一個製造分裂、煽動對抗、破壞和平的戰略,最終逃脫不了必然失敗的宿命。這些年,美國讓個別亞太國家充當圍堵中國“馬前卒”的戲碼還在繼續,在對中國造成一定干擾的同時,也打亂了地區穩定與發展的節奏。不過,有一件事也很清楚:在亞太地區,加快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高質量實施RCEP等地區一體化合作目標的號召力,要遠遠超過華盛頓及其個別盟友組成的“奧庫斯”“四邊機制”等充滿冷戰思維的安排。
過時的冷戰劇本不應該在亞太重演。涵蓋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的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理應持續爲全球供應鏈韌性與創新注入強大動力,而不應被推上陣營對抗的“十字路口”、爲世界平添動盪和危機。希望華盛頓儘早跳出零和博弈的認知困局,與中國一道,多爲地區穩定發展做加法,而不是“脫鉤斷鏈”、損人害己的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