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五一”消費折射中國經濟的廣闊縱深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五一”假期,中國消費市場進一步釋放出強勁活力。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日,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14.67億人次,日均2.93億人次,同比增長8.0%,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客運量“全線升溫”。商務部的監測數據則顯示,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3%。出行與消費的“雙熱”不僅點燃了假日經濟,更讓人們從中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縱深與巨大潛力。
過去傳統的旅遊熱門地毫不意外地再現“人從衆”場景,不少人則選擇“反向出行”,小城旅遊成爲消費新亮點。除了5天接待遊客224萬人次、賣出滷鵝29萬隻的重慶市榮昌區,安徽銅陵、江西宜春、內蒙古通遼等非傳統熱門城市也迎來客流高峰。數據顯示,5月1日至4日,安徽銅陵住宿餐飲抖音團購訂單量同比增長491%,江西宜春、安徽宣城訂單量增長超3倍,江西上饒、內蒙古通遼、海南陵水等地也實現170%、169%、147%的同比增幅。攜程發佈的《2025“五一”大數據預測報告》顯示,“五一”假期縣域市場旅遊熱度同比增長25%,增速高出高線城市11個百分點。
從前兩年的“村超”“村BA”火爆“出圈”,到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意外走紅,再到如今的榮昌、通遼等,越來越多的小城逐漸走到文旅舞臺的“C位”。中國幅員遼闊,有無數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小城正在迎來新的機遇,而基礎設施的完善爲那些機遇的隨時落地提供了現實支撐。比如,互聯網視頻平臺助力中小商戶精準觸達消費者,促成了小城經濟的“彎道超車”;高鐵網絡的發達、電動汽車的普及,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爲可能。中國經濟的增長動能正從一二線城市向更廣闊的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擴散,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成效顯著,這也折射出中國內需市場的廣度、深度與多層次潛力。
更多外國遊客也開始往小城“扎堆”。數據顯示,在過境免籤、“即買即退”等便利政策推動下,“五一”期間入境遊訂單同比激增173%。北上廣深杭仍是主要目的地,但更多外國遊客開始探索景德鎮、天水、舟山等特色小城。隨着各地“科技+自然+文化”“農耕+非遺”等新業態拔節生長,農耕體驗、“中國購”等也成爲外國遊客的打卡熱點。可以說,每一則“小城故事”都是一扇觀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窗口,隨着中國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China Travel”已經不只是一種體驗,更轉變爲一種感受中國、愛上中國的生活方式。
其實不只是“奔縣遊”,“新銀髮旅遊”“新中式旅遊”“進貨式旅遊”“反向旅遊”“演唱會旅遊”等“新玩法”的涌現,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和旺盛的創新活力。文化旅遊的市場繁榮,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現實張力,以及中國在全球消費市場中爲滿足這種追求所取得的全方位進步和提升。它不僅創造了更多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促進了相關產供鏈的進一步升級發展,同時也折射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深度,爲未來市場潛力的進一步釋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小城,從傳統制造業到新興服務業,中國經濟的多層次結構爲抵禦外部風險提供了“緩衝帶”,也爲創新與增長開闢了“試驗田”。中國14億多人口的龐大市場、持續推進的消費升級與新型城鎮化,都生動詮釋了“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在全球貿易環境遭遇數十年未見的動盪之際,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不斷煥發着新的吸引力。讓國內外遊客不斷爲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的,正是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全球性消費市場的到來。
中國經濟蘊藏着無限可能,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驚喜涌現。無論是現代化的都市,還是充滿煙火氣的小鎮,都在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講述着屬於中國的故事,展現着中國的魅力。未來,隨着更多政策創新與市場活力形成共振,中國經濟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並繼續爲世界繁榮注入更多“中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