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開放觀光不必執著於先協商

旺報社評

賴清德總統多次公開談話提到,兩岸應該有更多交流和對話,顯然期待兩岸能夠突破封閉的現狀。若果如此,陸委會就應以實際行動多做有利兩岸交流的實事,才能避免說一套、做一套之譏。

開放陸客來臺 付諸行動

一年一度的臺北燈會已經展開,上海市原有意循例組團來臺共襄盛舉,但未獲得陸委會覈准而不得不缺席。陸委會解釋是臺北市府送件太晚,來不及審查之故,但臺北市政府拒絕承擔責任,稱是依照往例提出申請,「期程跟過去差不多」,言下之意,並非市府耽擱申請時效。兩單位各說各話,宛如羅生門,暫且不論孰是孰非,民進黨政府不承認拒絕上海團來臺,至少代表綠營也認爲這不是一件好事。

但另一件兩岸交流指標性事件,「閩、滬踩線團」來臺一事,就顯露民進黨真正的態度。賴清德總統、陸委會邱垂正主委均堅持重啓兩岸觀光須經小兩會協商,因此踩線團能否如期登臺至今仍不確定,陸客來臺更是虛無縹緲。

邱垂正一方面強調恢復兩岸觀光「不涉及前提」,卻又要求透過小兩會協商,一定要經過某某協商機制才能放行,不知算不算邱垂正口中「前提」呢?再者,他表示,其實所謂的觀光小兩會協商是「行之多年的機制」,意思是邱垂正也知道兩岸觀光的相關程序早已行之有年,既是如此,又爲什麼非執著於先協商才能開放呢?

施政是延續的,兩岸觀光早已開放多年,只因發生新冠疫情,各國才封閉對外觀光旅遊,兩岸也是如此。隨着疫情趨緩,各國早已陸續開放,並沒有聽說各國要先經過重新協商才能重啓;難道前總統蔡英文有先經過協商,才恢復對美、日、歐乃至於全球各國觀光旅遊嗎?不是一個公告就進行了嗎?

如果對部分有戰爭風險甚至已經有戰爭的非洲和西亞地區旅遊,民進黨政府都只是給予不同燈號做爲警示,並未要求一定要跟相關政府協商和談判後,民衆纔可前往旅遊,甚至也沒有禁止民衆前往,那麼,爲什麼就非要先經過所謂的小兩會協商,才能讓陸客來臺觀光?更何況目前的情況是大陸主動表示開放福建和上海的團客來臺旅遊,賴政府要不要接這個球、要不要開放,一句話就好,無須以小兩會協商做爲擋箭牌。

邱垂正說,觀光是公權力所管轄,不能由民間私自說了算。大陸民衆來臺觀光是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6條第1項所訂定的《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辦理,從一開始就是依據相關法令進行,即使未來福建、上海旅遊團來臺,也不是民間私下說了算,民間機構如觀光旅遊業只是執行者罷了。所謂「民間」、「私下」之說,邱垂正真的是言重了。

民間交流 不應被工具化

從賴清德到邱垂正,都認爲交流對話非常重要,確實有道理,但民進黨政府若認爲只有官方協商、談判才叫做兩岸對話,就是一種迷思。其實,凡能促進兩岸彼此間更多認識與瞭解,乃至於進一步增進同理心、提高共識的民間互動、往來,都是交流對話。

民間交流涵蓋範圍多元,旅遊、經貿、教育、文化等,可不涉及敏感的政治、主權,甚至國家定位等高階政治議題,也可促成更多與人民生活與權益相關的議題,進行更多交流。尤其在目前兩岸官方存在各種歧異與互有猜忌的情況下,由民間交流來帶動或啓動更大範圍與更高層級的官方對話,纔是合理的做法,也更能達成賴清德常常強調的「健康有序交流」目標。

眼前賴政府有兩件事可以着手進行。一是儘速放行審覈中的上海團,讓他們趕得上參加進行中的臺北燈會;二是同意福建、上海踩線團來臺。這兩點完成後,期待接下來兩岸可以自然而然出現更多開放與交流。

但願兩岸政府都能以人民的利益爲出發點,不要再將民間交流工具化與武器化,交流成爲政治博弈的籌碼對兩岸關係沒有幫助,更不利兩岸政府全心面對新一年的國際挑戰;期盼儘速恢復兩岸觀光、鼓勵更多民間交流,從而創造兩岸雙贏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