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黃仁勳與賴清德
旺報社評
賴清德總統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出身臺南,同樣以臺南爲榮,但兩人人生軌跡完全不同,若兩人軌跡不變,他們爲人類留下的資產與歷史對他們的評價,也將完全不同。
黃仁勳日前訪問北京,正如他過去幾次訪問臺灣,同樣掀起旋風。黃仁勳行前曾赴白宮拜會川普,美方隨即解除輝達H20晶片銷陸禁令,抵陸後黃仁勳會晤大陸經貿高層官員,儼然成爲中美博弈的「使者」。無論黃仁勳是否認同這個定位,作爲美籍臺裔華人,他充分發揮了臺灣在美中關係中的正向價值。
美中臺使者 傳遞正向價值
黃仁勳此次北京行,傳遞了三層重要訊息:首先,輝達以實際行動反對美中供應鏈脫鉤,重視中國大陸市場,這也是國際媒體關注之處;其次,輝達既可以做到對美加碼5000億投資,又可以透過遊說恢復對大陸H20晶片銷售,說明美中選邊是假議題;第三,美中博弈如火如荼,黃仁勳明白肯定華爲、小米、DeepSeek等大陸科技新貴的實力,認可大陸科技業成爲「不可忽視的存在」。
黃仁勳說,任何低估中國創新與製造能力「都極其天真」,他認爲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嚴加限制,反而刺激包括AI在內的大陸本土科技業快速進步。黃仁勳的感言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基於他對產業發展的敏銳感知。例如,他曾指出,中國大陸AI研究人員佔全球半壁江山,點出大陸本土高科技教育體系漸成規模,將成爲對美中科技競爭的長期動能。
黃仁勳作爲成功的科技企業家,除了勇於創新,「前瞻」與「務實」更是不可或缺的特質,尤其他善用美籍臺裔華人的身分優勢,不僅爲輝達贏得戰略空間,也爲美中、兩岸科技競合開闢了緩衝區。今年5月彭博社一篇深度報導透露,黃仁勳曾用閩南話和出身福建、主政廈門時曾來臺參訪的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交談。
同樣,黃仁勳對兩岸關係的自如處理,亦令人歎爲觀止。在臺灣,黃仁勳現身夜市與科技大老吃臺菜,享盡媒體鎂光燈與粉絲追捧;直言臺灣是全球科技生態中心,他大力推動在臺設立總部,獲得各級政府支持。在大陸,拜登任內輝達捲入美中科技戰,黃仁勳穿着東北花大襖,在上海年會跳舞;此次黃仁勳說服川普同意解禁H20晶片銷陸後,不僅接受大陸官媒央視一對一專訪,還在鏈博會上用中文表白「我出生在臺灣,9歲移民美國,首先我是中國人,後來我成了美籍華人」。
臺灣有優勢 扮演戰略角色
黃仁勳不是政治人物,更不是演員,他之所以能在美中、兩岸微妙關係中游刃有餘,固然有天賦異稟的溝通智慧,但也證明美中、兩岸早已形成難以切割、相互依存的供應鏈網絡。
臺灣科技產業馳名國際,受惠於兩蔣時代開放的教育政策,及美國開放市場與技術移轉,並啓發本土創新。2000年後製造基地移轉大陸,大陸複製了相似路徑,從產業承接到自主創新,最終創生大批與美國匹敵的科技企業。輝達的崛起,得益於在美中臺科技網絡關鍵環節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經過30多年發展,無論是一般製造業,還是在高科技領域,兩岸產業早已高度融合,並共同鑲嵌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許多大陸創下世界第一的產業或領先技術,其中不乏臺灣企業、技術和人才的身影,臺灣在全球引以爲傲的半導體、精密製造,也吸取了大陸的市場優勢和成本優勢,反向成就了大陸製造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換言之,「臺灣第一就是大陸第一」,此言非虛。
賴清德否定華人身分,貶抑中華文化,推動「非紅供應鏈」是畫地爲牢,反觀黃仁勳,善用自己臺灣人、中國人、美籍的獨特條件,超越了美中、兩岸的爭鬥,發揮了聯結、溝通的正面作用,這不正是臺灣本應發揮的戰略角色和價值嗎?
賴清德若能領悟黃仁勳周旋於臺灣、中國、美國之間,善用優勢爲世界創造價值的智慧,不但會是臺灣2300萬人民之福,也將成爲東亞和平與繁榮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