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把百姓荷包變大 打贏關稅戰

旺報社評

美中貿易戰緊繃情勢出現轉圜,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即將於瑞士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葛里爾會談。美國川普總統發起這場無煙硝戰爭的目的在「讓美國再次偉大」,大陸國家主席對國際大局的判斷是「東昇西降」,世界正由美國單極領導走向美中兩極領導。美中競爭格局下,談判即使最後達成協議,兩強國力競爭只會更尖銳,而不會趨緩。

提振內需 降低關稅衝擊

面對美國尖銳的競爭,對中國大陸而言,「發展」依然是最核心的問題,依據聯合國所發表的《2025世界經濟態勢與展望》報告,中國大陸仍然位於「發展中國家」行列,換句話說,大陸經濟規模雖然龐大,可能很快就會追上美國,但人均GDP、醫療衛生、教育環境仍有待提升。

大陸內外經濟環境充滿挑戰,第1季經濟成長5.4%,3月出口成長12.4%,都高於市場預期,但真正的考驗現在纔要開始。理由很簡單,關稅衝擊有遞延效應。中美關稅大戰4月初白熱化,相互將關稅加碼到100%以上,對大陸出口的衝擊將於第2季開始擴大,若對峙情況沒有改善,最嚴重將落於下半年。

根據全球五大貨櫃船營運商統計,大陸發往美國西岸訂艙量較前期驟減3成以上。新加坡與倫敦船務經紀商亦指出,5月從大陸開往美國西岸的航班,已有超過20個班次取消。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最新制造業PMI數據,4月出口新訂單分項指數驟降至44.7,較3月大幅縮水4.3點,創2022年12月以來新低,在在顯示大陸外貿情勢嚴峻。

大陸可能因應對策,除等待與美國談判解決之外,還可以積極拓展第三方替代市場,擴大非美貿易伙伴關係。更重要是如何在提振內需消費與投資的基礎上,做強做大內需市場,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從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市場,讓川普關稅衝擊降至最低。

北京自2024年開始推出一連串貨幣寬鬆、金融鬆綁與提振內需政策,去年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今年再公佈《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八大面向30項重點任務,大陸央行7日又宣佈降準降息,不難看出北京擴大內需的決心。

消費及投資是內需兩大引擎,現正在低谷徘徊。今年前3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平均5%,遠低於過去20年平均11.5%;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平均4.2%,相較過去20年平均15.4%,三分之一都不到。說明政策牛肉再多,若未能對症下藥,效果大打折扣。

以消費爲例,大量政策加持仍未能振衰起敝,關鍵在民衆對景氣信心疲弱,不敢放手消費。背後原因不難理解,房市崩跌、失業增加疤痕效應仍在,並未隨着救市政策推出而有明顯改善,此對民衆財富及所得影響甚大,因而壓抑民衆消費信心及意願。

提升所得 加速東昇西降

信心問題不是短期刺激方案,如擴大實施汽車及家電等耐久財,或手機、平板等數位產品換新所能解決。根本之道還要提升民衆收入及財富,讓老百姓錢包變大、讓人民富起來,才能誘發民衆消費意願與信心,進而提振內需。

兩個方向值得思考,一是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民營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扶植力道。民營經濟是大陸就業主力,佔比高達8成以上。只要民營經濟發展的好,人民工作機會自然就多,除可提升民衆所得外,也可穩定現金流,從而增強消費誘因、擴大內需。

另一是重要方向是體制改革,包括稅收結構、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都需要一步到位改革,讓更多底層民衆、農村人口得以跨越貧窮,享受更多經濟發展紅利。低所得或低收入羣體往往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當這些羣體所得提高時,通常也會拉高總體消費,內需市場自然容易帶動起來。

把老百姓荷包變大,不只可以擴大內需,還可以全面提升人均所得,這正是大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面對中美貿易戰升溫,出口製造業受嚴重打擊之際,更需倚重內需服務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只靠製造業及出口,就能從開發中國家晉升爲已開發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壯大服務業,把老百姓荷包變大,是大陸加速「東昇西降」進程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