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國父紀念館太痛苦 「建築詩人」王大閎靠擦葉片抒壓

▲國父紀念館是「建築詩人」王大閎代表作,但過程備極波折。

圖文/鏡週刊

紀錄片《黑潮一流變中的臺灣建築》呈現臺灣從日治時期至今、逾120年來的建築風格變化。日治時期不少大型建築都具政治權力象徵,到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同樣無法擺脫政治影響,來自中國的傳統建築概念深入各代表性建築,包括中山樓、圓山飯店等,不過兼具中西建築元素的國父紀念館則讓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王大閎在政治人物主導的美學下幾經折衝才完成。

▲最初提案的屋頂造型接近「八」字型、類似唐宋的官式烏紗帽,結合中西建築風格。(圖/王守正提供)

該片第五集「浮華世態中的心靈救贖者- 王大閎」特別介紹王大閎的作品與創作理念。出身世家的王大閎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院長王寵惠之子,他與建築大師貝聿銘是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同班同學,貝聿銘在1954年正式擔任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王大閎則在1950年代初來臺灣定居,接着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出身世家的王大閎與建築大師貝聿銘是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同班同學。(圖/王守正提供)

▲王大閎(左)與父親王寵惠(右)。(圖/王守正提供)

《黑潮一流變中的臺灣建築》在探討臺灣建築中「傳統的困惑」時,王大閎堪稱代表人物。1965年國父紀念館舉辦設計圖徵選,王大閎的設計脫穎而出。儘管最初提案的屋頂造型接近「八」字型、類似唐宋的官式烏紗帽,且融合西方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頗爲創新,但卻不是當時總統蔣中正以爲的中國式建築,因此頻頻要求王大閎修改。

《黑潮一流變中的臺灣建築》導演符昌鋒表示:「我們訪問當年在王大閎建築事務所工作、曾參與國父紀念館案的建築師黃有良,他說:『當時每個禮拜四大家都不敢吵王大閎,因爲他要去總統府稟報關於國父紀念館的事,回來後情緒就很低落。』」符昌鋒還說:「王大閎的兒子、建築師王守正受訪時也透露,那時每週四王大閎回家都不講話,拿出紙巾沾水,把家裡所有盆栽的葉子一葉一葉地擦、全部擦過一次。」

該片監製郭肇立形容,完成國父紀念館之後,王大閎幾乎「封筆」。「國父紀念館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設計,本來他以爲是個機會,想把宮殿式建築改變成現代化,做很多嘗試,但一再被打回票,之後他逐漸淡出,開始寫文章、小說、翻譯。」

《黑潮一流變中的臺灣建築》將於3月4日起每週二晚間10點在公視頻道播出兩集;TaiwanPlus影音平臺每週二晚間10點播出一集(英文字幕國際版),播出後上架「TaiwanPlus Docs」YouTube頻道。

▲《黑潮一流變中的臺灣建築》監製兼編劇郭肇立是資深建築學者。(圖/鏡週刊資料照)

更多鏡週刊報導【流變中的臺灣建築1】符昌鋒邀名師助陣拍紀錄片 宏觀展現歷史與建築樣貌【流變中的臺灣建築2】解開經典建築內外矛盾 大天后宮石獅「移植」總督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