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玩噱頭多注重安全

當汽車行業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時,任何技術創新都必須以不降低安全標準爲前提。無論何種設計理念、何種技術創新、何種營銷噱頭,任何突破安全底線的行爲,都是不能容忍的。

最近,汽車行業有兩個新聞備受關注。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徵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二是多家以“智能駕駛”爲賣點的新能源車企,將原有的“智能駕駛”更改爲“輔助駕駛”。

把這兩個新聞放在一起說,就在於兩件事都觸及汽車行業的一個重要問題——安全。

以《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爲例,新技術要求擬對電動式、隱藏式車門把手的佈置、標誌、安全功能、結構強度等作出規定,將進一步完善車門把手等規範,有望更好督促車企在設計中更多從追求科技感轉向安全優先。

當前,不少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都流行安裝隱藏式車門把手。很多車企在宣傳時稱,隱藏式車門把手能夠讓車輛外觀更簡潔,符合未來科技審美趨勢,還能降低風阻係數,從而提高車輛續航里程。

但該設計也存在問題。當氣溫較低時,隱藏式車門把手可能會被凍住而難以打開。同時,這種車門把手增加了很多元器件,造價和維修成本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一些隱藏式車門把手還存在強度不高、控制邏輯有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斷電失效等問題,容易阻礙救援和逃生,危及乘車人安全。

“智能駕駛”也有類似的問題。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爲了吸引消費者,某些車企在宣傳時誇大“智能駕駛”功能,刻意模糊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邊界,甚至將輔助駕駛表述成無需駕駛員介入的全自動駕駛。這種營銷可能誤導消費者在駕駛中過度依賴“智能駕駛”功能,從而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

自2024年底以來,工信部相繼發佈通知、召開會議,明確企業在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或功能命名及營銷宣傳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費者該系統可以作爲自動駕駛系統使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提醒,若車企因虛假宣傳導致交通事故,可能面臨廣告法相關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追責。“智能駕駛”改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的。

從車門把手到輔助駕駛,從標準制定到會議要求,監管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汽車行業規範健康發展,更好保障人民羣衆人身和財產安全,同時也重申一個行業常識——安全永遠是汽車行業的底線和紅線。無論何種設計理念、何種技術創新、何種營銷噱頭,任何突破安全底線的行爲,都是不能容忍的。

當汽車行業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時,任何技術創新都必須以不降低安全標準爲前提。對車企來說,除了各種看得見的創新,更要加大“安全”在車輛設計中的權重,拋棄以虛假誇大的手段博眼球、掙流量的手段,以真實技術實力爲基礎,讓產品迴歸以人爲本、安全至上的初衷。唯有將安全意識、規範意識融入創新基因,汽車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作者:孟 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