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烙的位所:臺南「原型藝術」新書發表 揭露南方實驗藝術草莽生命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史暨檔案研究中心出版的新書《燒烙的位所:談「原型藝術」,臺南實驗藝術的羣落生境》,定於10月25日(六)19:00假古力藝術(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54號)舉行新書發表會,當日活動包含新書分享、與談與茶會。
「原型藝術」創辦成員(前爲陳美澍,後排由左至右分別爲林文章、王邦榮、李昆霖、謝宏明、葉啓鋒)於青年路展場合影。 南藝大/提供。
本書主編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許遠達助理教授,彙整自1998年以來「原型藝術」的重要展覽文件、影像紀錄與多位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訪談,並收錄由李書旆、高子衿、許遠達及楊佳璇所書寫的四篇專文,從微觀的展覽個人記憶到宏觀的地方文化脈絡,完整呈現「原型藝術」如何在臺南構築一處「羣落生境」。
「原型藝術」發跡於青年路的空間一隅。 南藝大/提供。
書中指出,「原型藝術」非僅一個展覽場域,而是一個展現創作純粹精神爲核心的創作平臺:從青年路的小白盒到吳園地下室的拱形空間,再到大德街的庭院老屋,三處場域見證了當時替代空間經營不易;「原型」爲了生存曾以標會、酒吧、義賣、接案維生,並在國藝會補助介入下,持續爲年輕藝術提供展出與實驗的舞臺。還有「原型」的開幕酒會,在謝宏明的精湛廚藝下,是當時一大特色,爲淋酒講藝術多了酒酣耳熱的絕佳助力。
「原型藝術」搬遷至吳園地下室,陳綺貞於展覽開幕演唱。 南藝大/提供。
書中多位受訪者回憶「原型藝術」是自由、溫暖的所在,是一個允許未完成、允許實驗的孵化器;許多「原型」展出的藝術家(如方偉文、崔廣宇、唐唐發及塗維政等)因此獲得持續發表的機會,並延展至臺北及南部其他替代空間的交流。本書亦呈現當年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中的時代背景脈絡環境,說明「原型藝術」在地域與在地生活感受上的獨特性:沒有過度制度化的理論包裝,卻有着真誠與熱情支持創作。
「原型藝術」坐落於大德街的庭院老屋。 南藝大/提供。
當晚活動除由主編許遠達主持新書介紹外,特別邀請「原型藝術」創辦成員共同與談,聊聊他們的時代與他們的原型藝術,誠摯邀請媒體及藝文界朋友前來參加
活動資訊
時間:10/25(六)19:00新書分享|19:30與談|20:00茶會
地點:古力藝術(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54號)
主辦: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史暨檔案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補助: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