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後,父母如果還在緊盯學習,只會加速孩子的內耗和擺爛……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表姐最近愁死了。

兒子今年上初三,已經進入備戰中考的關鍵時期,可學習還是不自覺,寫作業、刷試題,都要三催四請,不盯着就拖拉磨蹭。

心想兒子學的科目越來越難,父母完全輔導不動了,就買個AI學習機打輔助。

結果兒子對着學習機玩起來了,不是在研究裡面有啥隱藏功能,就是在玩圖片編輯器,還說比學習有意思多了。

表姐和姐夫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到處問哪裡有好的輔導班,打算週末把兒子送去,讓別人來督促和監管。

聽完表姐的吐槽和計劃,我一方面替她着急,但另一方面,卻心疼孩子。

孩子已經不是小學一二年級,而是快上高中了,學習還總被父母這麼幹涉和介入,這得多打擊他的熱情和動力啊。

有沒有可能,他寫作業拖拉,對學習沒什麼興趣,跟父母密不透風的參與有關?

孩子越學越差

大概是父母“盯”太緊了

教育專家葛建忠認識一位大公司高管。

對方知性優雅、事業有成,唯一的焦慮就是兒子的學習。

兒子平時很聽話,就是成績差,一直補習也沒什麼效果。

考慮到自己和丈夫平時工作很忙,實在顧不上管孩子學習,她一狠心,毅然辭去高管職位,決定做全職媽媽,親自管孩子學習。

剛開始想,自己在公司輕鬆管理幾百人,區區一個小孩子,自然小菜一碟。

可結果卻是,全程跟進兒子的學習一年,什麼事都經自己手,兒子的成績不但沒進步,還明顯退步。

面對孩子爸爸的冷嘲熱諷,學校老師的不停告狀投訴,這位媽媽心態幾近崩潰,不得已求助專家詢問解決辦法。

不難看出,父母在學習上爲孩子操碎了心,未必能換來理想的效果。

像這位高管媽媽,表面上看,對孩子認真負責、掏心掏肺,不惜犧牲事業。

但孩子不是員工,不應該天天站在他身後指手畫腳,告訴他該怎麼做,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在我身邊,有些陪讀父母習慣扮演孩子學習指揮官的角色。

孩子放學回到家,哪些作業先做,哪些後做,全憑他們一句話。

就算孩子上初高中,到了青春期,他們仍舊會自作主張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任務,今天是某名校的模擬題,明天是某名師的講義。

美其名是把時間和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陪孩子一起學習,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

總覺得沒了自己,或者不盯緊點,孩子根本不知從何學起,連字都不會寫了。

可惜這些父母忽視了,正是自己的過度包辦、事事幹預,把學習這件事搞得太緊張壓抑。

在父母的嚴格監管下,孩子沒有機會選擇做什麼、學什麼,一點點喪失學習的主動權,越學越差勁。

學習連自主權都沒有

孩子憑什麼成人?

或許有些父母不在乎,總覺得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自己辛苦一時,逼一逼孩子,把他順利送上高中、大學,自己就可以功成身退。

事實真是如此嗎?

有位網友說,以前一二年級,放學家裡沒人,自己都很主動地找個地方寫作業。

可後來學了英語,父母對此特別關注,天天逼着他背單詞、背課文,週末不背完就不能下樓玩。

就連現在上大學,放假還被逼着學。

如今他一提到學習就煩得很,只要不掛科,分數多低都無所謂,個性也很逆反。

像他這樣的情況不難理解。

明明能自己學,可父母偏要插一腳,硬生生搶走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權,這樣他會本能將學習的責任,轉嫁給父母。

認爲自己是爲父母學習,揹負着巨大的心理壓力,不想學不行,學不好會被怪罪打壓。

以至於陷入深深的自我內耗中,找不到一丁點自我學習的意義。

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經針對北大一年級的本科生、研究生做研究,結果發現:

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爲學習沒有意義,甚至還有49.4%的學生認爲,活着就沒有意義,現在自己活着,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

訪談中,那些孩子也說,“我從來都沒爲自己學習過,我做的事情都是別人逼着做的,所以我做得不情不願。”

徐凱文博士給這些孩子的問題定義爲“空心病”。

總被父母管控,完全沒有學習自主權,他們的心就像是被掏空的鉛球一樣,外面的光進不去,裡面卻空無一物。

小初階段時,還沒太多自己的意志,外部環境還沒那麼複雜,壓力還扛得住,孩子能夠乖乖聽話。

但一上初高中、大學,孩子接觸的人和事變了,學校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更高了。

早就沒有自主權的自己,徹底失去適應的能力,隨即而來的,就是對自己的強烈懷疑、否定,乾脆擺爛躺平,啥都不做,坐等無意義的生活一點點消逝。

嚴重的話,還會爆發各種心理疾病,抑鬱、焦慮以排山倒海的勢頭來襲。

孩子初高中

父母這麼做才最給力

我相信,每個會花盡心思和時間來管孩子學習的父母,一定很愛孩子,最希望孩子出人頭地。

愛很重要,但愛失了分寸,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如今孩子上初高中,說實話,父母參與他學習的能力已經非常有限,很多課本的知識點,早就記不住,想要輔導孩子,難之又難。

與其天天盯着孩子寫作業、學知識,不如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學習放手的功課,用溫柔平和愛去陪伴孩子、支持孩子。

1、穩住情緒,爲孩子營造溫馨、輕鬆的家庭氛圍。

大部分父母很容易因爲孩子的學習,爆發劇烈的情緒波動。

然而這種情緒化的家庭氛圍,不但對孩子學習沒任何幫助,還會讓孩子的心情煩躁不安,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不管孩子考多少分,或學習是否出問題,父母都要管好自己的脾氣。

努力營造一個低壓、平和的家庭氛圍,接受孩子的學習現狀。

當孩子無需爲外界的壓力耗費心力,纔有可能把心思放到自己身上,想辦法調整和改變。

2、孩子學習時,給他獨立專注的空間。

父母容易出於本能去管孩子、干涉孩子,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就請遠離現場,還孩子獨立學習的空間。

孩子學習前,可以簡單瞭解他的作業和學習任務,聽聽他怎麼安排。

既然孩子有想法,知道什麼時候寫作業、背單詞、預習新內容,那就相信他,控制愛管他的心。

實在不放心,可以在他旁邊一起學習、看書,但關鍵是不要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打斷他,尊重他的獨立性。

3、學習之外,允許孩子有一定的娛樂放鬆時間。

不要指望孩子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就是學習。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更不是刷題工具,他學累了,也需要娛樂活動一下,給自己補補能量。

比如讓孩子休息一下,吃點水果聽聽音樂,玩玩模型,看看課外書(前提是孩子喜歡的);

出去戶外運動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自己身體和眼睛都放鬆一下。

週末或放假時,帶孩子外出遊山玩水,親近大自然,見見世面長長見識。

孩子學習勞逸結合,才能鬆弛有度,不斷提升學習狀態。

4、做好後勤工作,用恰當的分寸感關心孩子學習。

孩子一到初高中,正是身體和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父母平時要多給孩子做些好吃的,讓他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每天確保有足夠的睡眠。

尤其是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關心他在學校或學習遇到的困難,看是否能夠開導他,幫他順利走出困境。

但注意保持分寸,如果孩子沒說,就不要多問,讓他知道父母一直在關心他,隨時爲他解答問題即可。

平時抽空學習和孩子現階段有關的心理生理學知識,做成長型父母,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孩子相處,這樣能大大緩解孩子的成長壓力,避免親子關係的衝突。

父母和孩子就是共用一個能量場。

父母太強,孩子勢必會變得很弱,失去力量感。

要記住,越到孩子學習的後半段,父母越要懂得:自己應是孩子的腳手架,而非天花板。

想要他在青春期階段,減少學習帶來的內耗和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讓他主動參與的機會。

只有足夠尊重他,才能喚醒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獲得真正的力量,不斷驅使自己前行,未來一片明朗。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