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的年輕人,突然涌進酒店“禪修”…
原來每年暑假都要去國內及泰國各大寺廟禪修的小水,最近突然說自己對禪修祛魅了,現在更願意花大幾千去酒店躺平、療愈。像小水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今年暑假,不少年輕人開始躲到酒店自我療愈……
年輕人不再跟風禪修了
28歲的小水是一位深耕上海多年的“滬漂”,在某互聯網大廠擔任小高管。在長期的工作壓力與焦慮下,時不時會陷入人生的迷茫。一方面是父母催婚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工作壓力及對工作熱情的懷疑,每年總有一兩個月“心累”想逃避。
前兩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小水接觸到一個“禪修圈”,裡面不定期會組織前往各大寺廟、道場進行禪修活動,宣言通過禪修活動可以讓人找回內心的平靜、自在,恢復身心能量。小水抱着體驗的心態,參加了一次浙江省某寺廟的短期禪修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小水感到自己長期以來終於有機會真正和自己相處,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
首次體驗不錯後,小水一到暑假,就給自己休長假去體驗各種禪修活動。體驗過各種禪修活動之後,小水也慢慢發現了這個圈子並不“單純”,一些亂象也是觸目驚心:標榜禪修實則圈錢,花費 12900 元參加 7 天 6 晚的禪修被全程心理PUA,用一些“佛說”式心靈雞湯,引導你把他當成精神領袖;標榜“佛學大師”,實則是滿口商業交易的“假和尚”……
不僅禪修內容真假難辨,長期接觸這些內容的小水反而更加迷茫,甚至在工作上越來越缺少幹勁,總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躲起來,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忽然開悟入定。今年以來,各種打假新聞出現後,小水漸漸遠離了之前的“禪修圈”,將注意力重新放回工作與生活,也不再用“煩惱是因爲欲求太多,應該修正你的慾望”來壓抑自己。
“有一段時間,因爲長期壓抑自己,我感覺自己都有些麻木了,以前看到一部感人的電影會哭得稀里嘩啦,後來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自己不對了,我開始放縱自己的情緒,感到憤怒的時候直接罵人,而不是去上演寬容那一套。”
但小水並不快樂,直到一個閨蜜推薦小水“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附近的酒店躺平擺爛,纔是真正的放鬆”。一語點醒小水,原來我們兜兜轉轉癡癡求求,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小水告訴空間秘探,年輕人有時候太在乎自己的情緒反而更容易讓自己破碎,現在酒店成爲自己每個月恢復能量的秘密基地,和朋友去酒店插花、做SPA,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比之前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禪修感覺要好多了。
像小水這樣的案例頗爲典型,近些年,許多陷入迷茫與焦慮的年輕人,都渴望有一個出口,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當帶有“避世”、”清淨”、“修行”等標籤的“禪修”出現後,便引發大量追捧和盲從。
市場背後往往是不懷好意的“商機”,因良莠不齊的市場亂象,以及許多人在未建立系統認知的情況下,盲目地禪修反而弊大於利。稱作“最叛逆活佛”的藏地智者宗薩仁波切,用三年時間暗訪了國內37個"靈脩聖地",揭開了一個令人戰慄的真相——我們正在集體參與一場針對“現代人”的精密精神詐騙。
彷彿一夜之間,不少像小水這樣的年輕人開始頓悟,自我療愈並非一定要選擇寺廟禪修,開始主動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療愈場景。這個暑假,很多人選擇了去酒店“躺平”。
一批年輕人躲進酒店“避世”
在某媒體公司擔任策劃的玉米,“回血”充電的方式是週末住外地酒店打遊戲。玉米會找一個機票最便宜的地方,住上一個週末,落地到店後連上switch拉起窗簾開始打遊戲,或者是看看書。餓了點當地特色菜外賣,或者去居民區找小館子吃一頓,順道逛一逛博物館再回酒店。晚上酒店泡完溫泉,披浴袍回房間路上再想想明天吃什麼,感覺跟看電影一樣美好。
在浙江某高校讀研究生的小巴,平時的解壓方式就是住酒店。小巴喜歡找一家有游泳池和溼蒸房的酒店,下午簡單喝過下午茶後,去健身房簡單熱個身,再去泳池遊兩個小時。游完泳立刻衝進溼蒸房,提前讓小哥幫忙預熱,感受推門瞬間熱浪裹挾全身、毛孔瞬間張開的感覺。“汗蒸的時候一邊敷面膜,一邊用護髮素塗厚髮尾,主打一個沉浸式“養身”。之後再回到房間挑選一部‘好哭’的電影,一天下來,因爲課題囤積的所有負面情緒感覺都排出去了。”小巴說,要是不能住酒店,自己的課題壓力真的不知道如何排解。
“今年夏天要麼高溫,要麼就是一直下雨,我覺得適合我放鬆的地方只有酒店了。”多多作爲一名空間設計師,改圖改到崩潰是她的常態。因此,對她來說找到一個療愈出口是她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方法。以往,多多喜歡通過爬山轉換心情,但今年被暑假的多雨天氣困住了腳步。不過,這也讓她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我發現下雨天和酒店實在太配了,窩在窗邊的座椅裡,聽雨滴敲打玻璃,手握熱乎乎的美式咖啡,看着窗外朦朧的美景,感覺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難題了。房間舒適寬敞,躺在柔軟的牀上看最新的電視節目和新聞,可以不緊不慢地享受屬於自己的休閒時光。”
“我很容易感到疲憊,因此去外面逛街什麼的反而對我是負擔。酒店不一樣,很多酒店裡面有泳池、書吧、健身房、餐廳和茶吧,還有可以做手工的創意工坊,在酒店不出門就可以滿足我所有的需求,關鍵是環境安靜,不像外面要排隊也很吵鬧,服務也很好,和朋友兩個人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累了走幾步就能回到房間睡覺,我找不到比住酒店更適合我的放鬆方式了。”在某公司擔任人事的米琪總是很容易陷入焦慮,她也試過很多網上熱門的療愈方法,但對她來說並不適用。剛放暑假時,米琪的老師朋友終於有時間“搭理”她,週末邀請米琪去酒店放鬆了兩天。這一次酒店體驗,讓米琪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療愈方式。
像玉米、小巴等人的案例,在當下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現象,反映出,酒店正成爲當下年輕人享受自我時光和逃離日常生活,通過獨處建立自我認同的主要場景之一。
以往被日常瑣事支配的年輕人,總在渴望“詩和遠方”給予內在的慰藉,認爲躲進寺廟禪修,前往遙遠的美麗自然,才能讓自己脫離社會角色,進行全身心的治癒,但現在,他們發現在酒店,就能實現這一切。
曾經“上香”的年輕人爲何轉向酒店
2023年開始,“寺廟旅遊”、“寺廟禪修”在90後00後中爆火,年輕人成爲燒香拜佛的主力軍。本着“在上班和上進之間,我選擇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我選擇求佛”的人生態度,寺廟成爲年輕人的“旅遊勝地”,寺廟禪修也成爲許多迷茫年輕人的心靈寄託。到今年暑假,選擇“上香”的年輕人,爲何越來越多涌向了酒店?
一是新鮮感退場。在採訪過不少喜歡去寺廟禪修或者體驗過寺廟禪修的年輕人之後,空間秘探發現,受潮流影響跟風去寺廟湊熱鬧的年輕人佔據40%,還有部分人羣是出於希望內心獲得寧靜的目的,少部分是真正對於禪修本身感興趣。而出於跟風目的的許多人,並不能理解寺廟的許多清規戒律,像禪修期間不能玩手機、需要全程吃素、不能大聲玩笑等要求,許多人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對於他們來說,前往寺廟禪修,是出於消除煩惱的目的,但在禪修靜坐的過程中,煩惱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大,雜念充斥頭腦,對於未建立禪修系統認知的年輕人,這種形式非但不能使自己內心平靜,反而感到壓抑更加焦躁。
二是自我認知更加清晰。許多年輕人在新鮮感過後,漸漸明白自己只是需要一個獨處、逃離日常生活的空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有一個讓自己按下暫停鍵的地方,以及讓自己感到放鬆、治癒,收穫喜悅的氛圍。而實現這一需求的方式,並不是只有寺廟禪修。認識到這一點後,越來越多年輕羣體開始更主動地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深山徒步、騎行,住酒店……
三是酒店空間具備的安全感與舒適感屬性。在諸多場景中,酒店自身所具備的特徵成爲最適配年輕人需求的場景之一。當下,年輕人不只是缺少與“自我對話”的鏈接感,需要獨處時的自我時光,還有獨自在家時的空虛與孤獨感。因此,在他們身上呈現出一種煩於社交及渴望與人鏈接的矛盾感。而兼具公共空間及個人空間的酒店,則能夠很好地平衡個人獨處及社交需求的矛盾。
一方面,酒店空間所特有的專屬景色、氛圍、寬敞空間以及私密性,爲個人提供了獨處需求的安全感。尤其是一些獨具匠心設計的酒店,通過獨特的造景及選址,以及設計與氛圍的打造,讓人們進入酒店空間可以自然放鬆,收穫平靜。人們可以在酒店收穫不被打擾的自由,也能夠脫離日常生活場景,短暫擺脫社會角色,通過獨處建立自我認同。
一方面,酒店所帶有的專屬服務與設施及多功能場景,既能讓人們獲得“一切由他人安排”的放鬆感,也能滿足人們對於社交的需求,人們可以在酒店恰到好處、有邊界感的溫馨服務中,收穫與人互動時的情感聯繫,也可以在大堂、健身房、手作坊等公共空間,實現內在的社交需求。
酒店如何做好“療愈”這門功課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一個脫離熟悉日常生活的場景,或是有一個完全與自己獨處的空間,就已經可以達到放鬆、療愈的效果。也有很多人,對於自我身心的療愈有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能夠有一個專業的空間及服務,來承擔他們的需求。因此,以療愈爲主題的酒店,或者含有專業療愈體驗的酒店,成爲這部分人羣熱衷的目的地。
自身對於頌鉢音療比較有興趣和研究的阿月,最常去的酒店是坐落於上海蘇州河畔的上海阿納迪酒店。“辦理入住的時候,就能收到一份酒店的頌鉢歡迎禮,還會提供一份體質問卷和脈輪能量測試,之後酒店會根據測試的不同結果提供相對應的體質手環和專屬的Dosha體質茶,餐廳提供的餐食也對應了不同體質。我測試的是火,推薦課程恰好是我喜歡的音波漂浮和頌鉢療愈。”阿月介紹道,酒店有瑜伽、呼吸冥想、鉢體音療、陰瑜伽、太極等多種免費課程,“頌鉢療愈”是她最喜歡且反覆體驗的項目。
“每次療愈結束後,頌鉢帶來的巨大能量像給全身做了一遍按摩,情緒也變得寧靜且喜悅。”阿月稱,頌鉢療愈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爲人體內70%都是水分,頌鉢振動發出的聲音頻率正好與人體的水分能發出完美的共振,達到每個細胞都被喚醒的舒適感,“伴隨着一聲聲悠揚的頌鉢聲沉沉地睡去,每個月都需要一次這樣的安心小憩。”
一年到頭幾乎住在醫院的真真(某三甲醫院主治醫生),每半年都要去一次西藏,體驗鬆贊酒店提供的療愈路線。“一大早,管家會帶着我去山谷徒步,穿梭在雪山和草湖高原森林裡,呼吸着雲杉和冷杉的淡淡香氣,讓我能夠將肺裡消毒水的氣息排個乾淨。大地安靜祥和,羣山開闊,心境也跟着開闊了起來。”對於真真來說,她更信任大自然的治癒力量。
真真還表示,每次來到鬆贊酒店,酒店團隊提供的1v1體質測試及個案諮詢,也能夠提醒自己心理健康的變化。還有酒店裡由藏族音樂人演唱的心咒唱誦音樂會,也能夠讓自己收穫滿滿的平靜和充盈,不由自主流出的淚水,讓壓抑內在的情緒,有了一個流動的出口。
不過,也有人表示,不是所有療愈酒店都有很好的療愈體驗及效果。隨着消費羣體對療愈需求的逐漸增加,越來越多酒店開始打着“療愈”的標籤吸引消費者。“療愈師玄乎介紹的秘魯手作香薰,不小心讓我瞥見了瓶底29.9元的標籤。”抱着體驗心態來到某家“療愈”主題酒店的小秦吐槽道,酒店的療愈項目並不便宜,但是給她的感覺是空有儀式感,並沒有太多實際的內容。
但不管酒店療愈的真假,許多現象與趨勢都表明,酒店正成爲當下許多年輕消費者進行自我放鬆、療愈的主要場景之一。隨着情緒及治癒需求逐漸成爲影響人們消費抉擇的主要因素,酒店應自覺從空間租賃向情緒供應商轉變,對消費者的深層精神需求更精準地捕捉及實現,吸引消費者將其作爲精神休憩的主陣地。或許,酒店如何做好“療愈”這門功課,是衆多品牌酒店接下來需要深入細化的課題。
或許,在一個信仰崩塌的時代, 永遠保持清醒和提高自身認知才更具意義!不要再跑去廟宇,去酒店吧,那裡纔是真正的“禪修”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