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6萬多人的大規模狙擊戰,勝負竟然由士兵說哪種語言決定

一、6.75:1的戰損比

1952年前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250多公里的戰線上,相互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冷槍對決。在這場超長版的“狙擊對決”中,聯合國軍死傷5萬2千6百多人,志願軍死傷7792人,雙方戰損比高達6.75:1。毫無疑問,志願軍完勝對手。

二、數據來源:5.2萬人的“狙擊賬單”

志願軍殲敵5.2萬的說法有下面的根據:

1.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官網”中的“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詞條裡,明確記載: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願軍斃傷敵5.2萬餘人。

2.《兵器知識》2002年第8期第24頁,其上明確記載冷槍冷炮運動中志願軍是殲敵5.26萬人。

3.由其它資料的推算

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史等相關資料,1952年,志願軍殲敵總數爲20.2878萬人,同年在主要戰鬥中的殲敵人數是9.7937萬人。兩數相減,還有10.4941萬人的缺口。這10萬4千9百多人,應該包括被狙掉的5.26人,剩下的5萬多人,只好算入其它小規模戰鬥的戰績。

三、志願軍傷亡7792人?這數字靠譜嗎?

在相關戰史,研究文章和老兵回憶當中沒有找到確切的數據。這個數據是我估算的。估算過程很枯燥,不耐煩的請飄過。

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抗美援朝戰爭史》和《抗美援朝衛生工作經驗總結——衛生後勤》公佈的數據,

志願軍作戰時的傷亡與戰死比是

497302:148973=3.34:1

也就是說傷亡3.34,死亡一人。

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傷亡比是

497302:718477=1:1.445

我方傷亡一人,對方傷亡1.445人。

在“志願軍英靈網”上查得,1952年志願軍犧牲了33470人,所以,1952年志願軍傷亡了33470x3.34=111790 人

“聯合國軍”有5.26萬人是被狙殺的,用當年“聯合國軍”的總傷亡數減去被狙殺數:202878-52600=150278

也就說,“聯合國軍”有150278人是在陣地攻擊防守中被志願軍消滅的。根據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傷亡比,在這些陣地攻防戰當中,志願軍傷亡了150278÷1.445=103998人

用志願軍在這一年的總傷亡人數減去這個數得:

111790-103998=7792

也就是說,志願軍在這場狙擊大戰中付出的傷亡代價是7792人。

四、志願軍的“取勝法寶”

在這場狙擊大戰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武器裝備彈藥遠弱於對手的情況下,幾乎以1換7,那麼,什麼原因,讓勝利的天平趨向了志願軍一方?

由於雙方都在狙擊對方,都是打冷槍,我軍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的特長起不了作用,你只要敢於衝鋒,敢於犧牲,人家就能夠讓你犧牲。因爲你的“勇敢”和“不怕”讓自己暴露在了明處,成爲了對方狙擊的靶子。

狙擊手需要聰明的頭腦,豐富的知識和精準的射擊。 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士兵主要是農民,當時多數是文盲,在知識智力上不如聯合國軍的士兵。至於射擊的精準度,雙方都在練,平均差別不大。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吃虧的一方。

再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應速度。雙方都在狙擊對方,誰的反應快,誰就能佔得先機。這一點,我們佔了優勢。

我們的反應爲什麼快呢?

這是我們漢語的優勢。

雙方互相狙擊,採用的戰術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關鍵是看誰的反應快。 我們以“劃分標號”的戰術爲例對比之。

由於雙方都在互相狙擊,所以雙方的士兵都非常小心。不輕易暴露,必須暴露的時候,要麼快速移動,要麼走蛇形步伐,要麼時隱時現,儘量縮短狙擊手反應開搶的時間。這樣一來,就算狙擊手發現了目標,但卻很少機會瞄準開槍,強制開槍,打不準不說,更糟糕的是暴露了自己,反而成爲了對方狙擊手的目標。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劃分標號”的狙擊戰術,具體是這樣操作的。

由若干士兵組成狙擊隊,分作若干個小組,通過實地勘察地形,將敵人目標出現的所有地方、陣地、工事、道路都進行了編號,劃分各組的射擊地域和具體地塊,全部槍炮均測定了距離,定好標尺。陣地與陣地之間、組與組之間、射手與射手之間,均可形成交叉火力,從而形成一個可以覆蓋敵軍可能出現的每一個角落的火力網。

每組至少兩個士兵,一個觀察,一個射擊。觀察手發現目標過後,報出一個數字,比如說3,射擊手擡搶就射。因爲每一個數字對應的目標數據早已爛熟於胸,距離是多小,標尺應該推到什麼地方,事先都已經經過了反覆演練,射擊手只要聽到數字,就可以迅速瞄準射擊。而且射擊手除了開槍以外,其他時間都在養精蓄銳。體力好,精力足,能充分發揮出自已的射擊水平。

互狙的雙方都用這種戰術,反應快的就會取勝。

用這種戰術,具體操作的時候,從1到10,英語只有1( One、2(two), 4( four)的發音與一個漢字的發音時間相當,其餘的至少比漢語的發音時間長一倍。每個漢字的發音時間大約是1/6秒到1/4秒。也就是說,除了1、2、4這三個數,其它數的發音,漢語都比英語和拼音文字至少快1/6秒到1/4秒。就是這1/6秒~1/4秒,成爲了志願軍取勝的關鍵。

當然,也可以用手語。但用手語的時候,狙擊手看到手勢先要通過思維反應過來。思維必須有語言的參與,相當於閱讀。閱讀時心裡要默讀,喉頭跟隨着有輕微的運動。這一系列有語言參與的思維默讀過程,都因英語大多數數字的發音時長要比漢語長一倍以上,志願軍仍然要佔到1/6秒到1/4秒的先機。

其實,兩人配合狙擊,觀察員用手語向狙擊手傳送信息,根本不可取。因爲狙擊手多數時間都在養精蓄銳,觀察員打手語的時候,狙擊手說不定正在閉目養神呢,肯定是聲音傳遞信息來得快速直接一些。

而且,在雙方的狙擊作戰中,不僅僅是反應幾個數字而已。觀察發現、目標真假判斷、信息過濾篩選、隱蔽擊發、暴露轉移、路線選擇、僞目標誘導、一計未成下步的行動方案……需要思考的內容太多了。思維越複雜,語言的參與程度越深,志願軍戰士獲得的時間先機就越多。雙方人員在智力、反應速度、武器操作熟練程度、射擊技術等所有項目處於同等水平的情況下,志願軍在思維反應速度上佔了先機,這樣快出來的時間可以彌補諸如武器、裝備、後勤、身體、甚至智力的差距。

就算你人再聰明,武器裝備再好,但慢了一拍,結果命都丟了,再多的優勢又有什麼用?更何況中國人的平均智商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既聰明又快捷的志願軍,在狙擊大戰中戰勝雖然也聰明但卻慢了一拍的“聯合國軍”,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在狙擊對殺中,思維參與的程度越深,思維及複雜程度越高,志願軍所佔的優勢就越大。因爲在思維的時候,語言是要參與其中的,語言速度快,那麼人的反應和思維速度也就快。

漢語,就是這場狙擊大戰取勝的法寶。

五、總結:語言也能打勝仗

這場狙擊戰不僅展示了志願軍的戰術智慧,還證明了語言的速度優勢。漢語的簡潔和高效,讓志願軍在反應速度上佔了上風。雖然聯合國軍裝備精良,但在“快”字上輸了,結果就是被志願軍“狙”得找不着北。這場戰鬥告訴我們:有時候,勝利的關鍵不是武器有多先進,而是腦子轉得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