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業績即變臉!元道通信涉嫌違法遭立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上市公司元道通信日前公告,因涉嫌年報等信息披露文件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行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元道通信是否存在虛假記載尚待證監會查實,但從2024年報審計報告等來看,一些問題已初見端倪。

2024年,審計機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信永中和”)爲元道通信出具的審計意見爲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認爲後者在與客戶業務執行管理中存在內部控制的缺陷,致使應收款項收回存在不確定性。

上市後業績即變臉,也是元道通信令人生疑之處。元道通信2022年上市後,營業收入兩年間縮水近四成。

與此同時,其上市之初的募投項目也頻繁延期。原計劃投入4.2億元的“區域服務網點建設項目”,目前進度不足半數。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元道通信之外,近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不少。截至7月15日,今年已有超50家A股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最爲常見的立案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累計涉及約40家。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監管層嚴查力度加大的體現。

業績斷崖:從8年連增到“變臉王”

元道通信遭證監會立案調查之後,若後續被證監會查實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其股票將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這家公司最終會否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尚且不得而知。不過,其於2022年7月在創業板上市之後不久,業績快速“變臉”,不免令人疑惑。

根據Wind數據,2015~2022年,元道通信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均實現連續增長,但在上市後的2023年,即開啓“縮水模式”,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21.11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12.82億元。

盈利滑坡則更爲嚴重。在上市之初的2022年,其淨利潤爲1.25億元,但2023年、2024年分別驟降44.78%、38.99%,到2024年僅剩0.42億元。如果元道通信所披露的年報數據真實,其2024年淨利潤僅與2018年時水平接近。

根據受訪投行人士分析,受行業週期性、市場大環境等因素影響,企業上市後業績變臉在合法合規情況下確有可能,但此種情況下,下滑一般是短期的,降幅往往也不會太大。倘若上市公司上市以前業績連續多年穩增,上市以後隨即銳減,則存在一定“美化財報”的可能。

元道通信IPO保薦機構爲華融證券(已更名爲國新證券),IPO發行價爲38.46元,上市首日即破發。截至2025年7月16日收盤,其股價僅剩18.04元,不足發行價的半數。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此次啓動對元道通信的立案調查,是在後者2024年報披露2個多月後。在前述投行資深人士看來,不管立案調查結果是否指向元道通信財務造假,監管對於上市即變臉的上市公司及時立案,一定程度上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審計亮紅燈:2.95億壞賬或埋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道通信2024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及2024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審計機構信永中和均給出了非標審計意見——對前者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對後者則出具保留意見。信永中和也是爲元道通信IPO提供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

在2024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信永中和對強調事項的理由爲:元道通信在與客戶業務執行管理中存在內部控制的缺陷,未能及時與客戶進行結算並催收應收款項,致使長賬齡未結算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確定性。

具體來看,元道通信已經針對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應收賬款與合同資產(以下合稱“應收款項”),按照賬齡共計提了2.95億元的壞賬準備,佔應收款項賬面餘額的18.16%。

不過,元道通信在業務管理方面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使其未能及時與客戶結算,並收回應收款項。這導致會計所難以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兩年以上應收款項賬面價值及其壞賬準備計提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斷。這也是審計機構對元道通信2024年度財務報表出具保留意見的基礎。

應收款項具體如何影響財務報表?若長賬齡應收款項實際可收回性遠低於賬面預期,卻未足額計提壞賬,則會導致利潤虛增,嚴重者涉及財務造假。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道通信2024年報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後、證監會立案調查前,其董事、副總經理孫義,以及第五大股東濰坊中科發佈股份減持計劃。而在2022年9月,因配偶短線交易公司股票,元道通信董事長李晉被出具警示函。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元道通信IPO首發募資淨額高達10.65億元,其中超募部分2.23億元,用途爲區域服務網點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等。然而,這些募投項目多次延期。如募資額爲4.2億元的區域服務網點建設項目由於進展過慢,已經延期至2025年底。

項目進展慢,元道通信貨幣資金卻消耗得快。上市之初爲8.3億元,上市後又短期借款2.8億元,但截至2024年末僅剩3.1億元。

監管重拳:超50家上市公司年內被查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2024年4月新“國九條”出臺後,尤其是2025年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家數明顯增多。這是嚴監管力度加強的體現之一。

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髮現,截至7月15日,2025年初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50餘家。

其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是多數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的原因。2025年初以來因之被查的上市公司達40家左右。僅7月1日至7月15日,即有*ST元成(及實控人)、*ST匯科、騎士乳業(及多位負責人)、元道通信、交大昂立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披違規而被立案調查。

儘管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不少,但監管層調查效率進一步提升。從年內上市公司公告被立案調查到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的間隔時間來看,不少在6個月乃至3個月以內。最快的爲陽煤化工,其6月25日發佈被立案調查公告,7月2日即收到山西證監局下發的《告知書》。*ST京藍5月31日首次披露被立案調查,7月9日即收到《告知書》,用時不足2個月。

嚴懲“首惡”,是當前針對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處罰的另一個特點。在一些案例中,“首惡”一人承擔的行政罰款金額即超過上市公司罰款金額。同時,他們還會被處以市場禁入,十年禁入較爲常見,嚴重者永久禁入。

除了行政罰款,部分違法性質惡劣的“首惡”還將面臨刑事處罰。7月初,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瑞斯康達董事長兼總經理和一名董事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瑞斯康達至少是2025年以來第6家與刑事沾邊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瑞斯康達,2025年初以來另有錦州港、博天環境相關副總裁或實控人被逮捕;卓翼科技、紅星美凱龍、金運激光涉事“首惡”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