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軍備換和平?校長別再開錯路(陳建維)
俄烏戰爭仍持續。圖爲在俄羅斯20日發動攻勢下,烏克蘭砲兵在札波羅熱前線發射榴彈砲反擊。(路透)
談到近期最夯的網路話題,莫過於「萊爾校長」系列,該影片串起賴政府執政以來最爲民衆所詬病的缺失、人物及問題,獲得民衆極大迴響,然而自7月26日大罷免第一次失敗後,民進黨似乎還是不踩剎車,堅持走往錯的道路。
根據行政院最新公佈的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國防開支高達新臺幣9495億元,佔GDP比例約3.32%,爲2009年以來首見;這筆預算涵蓋軍方、退輔會與首次納入的海巡署,採取類似北約模式的全方位防衛佈局。官方表示,此舉迴應中國軍事壓力升高,也呼應美方建議盟友提升自我防衛力,但我們應思考:擁抱烏克蘭模式,僅靠武力增強,真能帶來和平嗎?
烏克蘭自2014年以來積極擁抱西方武器援助,俄烏爆發全面戰爭後更獲得超千億美元軍援,但戰局並未終止。美國內部對烏克蘭援助立場也不一致,川普政府的態度時好時壞,不僅要求歐洲應支出更高軍費,甚至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後態度「大轉彎」,建議澤倫斯基接受談判,並直白表示「俄羅斯是個很大的強權,而烏克蘭不是」,後續又在烏克蘭安全保證問題上的立場再次動搖,表示美國將只打算「最低限度介入」,意味着未來維持基輔和平的主要責任將由歐洲承擔,態度反覆引發歐洲盟友焦慮,加深對美政策的不安與猜忌。
這說明縱使有美國支持與軍備升級,也無法保證和平;若無對話平臺與互信機制,即使武裝力量再強,也可能促成長期冷戰或代理衝突態勢。臺灣並無集體安全條款保障,無論國防預算提高至美國要求的3.3%還是更多,仍是單打獨鬥。還是得不到國際強而有力的安全承諾,反而硬體防衛增強還可能加劇敵對循環。
美國前白宮國安會幕僚長葛雷(Alexander B.Gray)日前在《外交家》專文上指出,臺灣在野黨若不優先考慮國防支出的話,恐怕會削弱美國支持臺灣的基礎,此番話看似被綠營撿到槍,但他隨即被起底在多間遊說公司任職。對照如今的預算數字,更讓人質疑這番話是否爲掩蓋行政院國防預算的策略鋪墊?若缺乏整體兩岸政策與和平框架,軍備提升恐淪爲支撐預算的方便佐證,而非深化安全的核心策略。
烏克蘭與臺灣雖情勢不同,但「武裝越多,不代表和平越可信」。臺灣面對中國壓力,應該思考的不該只是如何窮兵黷武,而是如何重建兩岸、區域對話的通道與信任機制,降低誤判風險。和平不是靠對抗維持,而是靠制度、信任與持續溝通來鋪就。軍備可以延後衝突,但無法創造和平。兩岸真正的安全來自理性對話與制度性接觸,而不是武器數量。不被外力左右、不拜兵器作偶像,纔是臺灣未來真正可走的路。(作者爲臺北市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