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教廷是否也有「一中政策」? (凃京威)

教廷網站以中國(China)描述我國。(作者提供)

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逝世,享年88歲。教廷經由樞機團決議,4月26日舉行教宗方濟各殯葬彌撒,全球共有130個國家皇室、元首、政府代表出席喪禮。

不過,當國人目光聚焦到教廷時,卻因教廷網站以中國(China)描述我國而感到驚訝,尤其看到我國旗旁寫着中國(China),更訝異教廷對我們的認知爲何?以及好奇教廷是不是也有「一中政策」?

事實上,教廷堅守與每個國家的外交關係,因爲他珍視上主賜給他的每一個、護衛他們,決不會喪亡一個;教廷凡建交就維持至國家的終了。

這樣的邦交決策,尤其在教廷經歷失去領土的60年——梵蒂岡囚徒,直至梵蒂岡城國建立後,尤其顯見主導教廷的外交主旋律。因此,教廷沒有主觀意識上具排他性的「一中政策」,反而,教廷倒是最可能提出雙重承認的國際成員。

教廷對我國的認知是基於國家憲法與教約草案。這份政教關係文件,最早於1929年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商議,最後於1941年與中華民國重慶政府達成協議,並在1942年接受重慶國府出使,建立雙邊正式關係。

教廷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逾80年不變,所以,教廷對我國的正式認知就是中華民國。只是,國家的國名可能在不同情境,能有若干彈性調整,例如,偶爾可能順應臺灣民情,在述及中華民國時加上臺灣。然而,這樣的稱呼並非正式。

近十年,臺灣政治人物多以「臺梵關係」代稱中華民國與教廷的外交關係,藉以區隔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教廷間的「中梵關係」。然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正式,只是服膺國內民情所需的內政辭令。

如果以臺灣地理角度看,臺灣在1942到1952年間,其實經歷兩段「臺梵關係」,首先是1942至1945年間的大日本帝國與教廷外交關係,接着纔是是1952年開始迄今的中華民國與教廷外交關係。

除非政治領袖對於中華民國的前途發展,有着突破性的理解,以及有其政治追求。否則,最爲適切描述教廷與我國的關係,莫過於以中華民國全稱。然而,中華民國的簡稱是否必然只等於中國(China)一字,則是值得國人集衆志向教廷駐華大使館反應的事。

社會大衆不妨多與教廷駐華使館接觸,傳達民意及心聲?我相信這不是壞事,更符合教廷外交官與本地社會緊密接觸的出使宗旨。(作者爲教廷「方濟各經濟」青年學者、政大博士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