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破界”擁抱華爲,首個項目落地榮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植文 上海報道
近日,關於上汽與華爲的合作傳聞再度甚囂塵上。
去年底,有消息稱,上汽集團正與華爲進行密切接觸,該項目由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親自帶隊,或開闢華爲目前與車企的三種合作模式以外的全新模式,甚至不排除上汽集團將戰略投資華爲子公司引望的可能。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官網顯示,上汽集團於今年年初提交了“尚界”“上汽尚界”等多個商標申請,覆蓋汽車金融、維修等領域。而早在2023年11月華爲就曾申請了兩個“尚界”商標,包含運輸工具分類,其中一枚已註冊完成,另一枚尚在初審公告狀態。而上汽集團從去年底一路高歌、漲幅超過40%的股價也似乎暗示着雙方的“好事將近”。
不過,有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關於合作的談判還在進行,雖然合作意向較爲明確,但初期談判較爲膠着。
有媒體報道稱,雙方的合作模式將從原定的HI+模式,轉向“類智選車”模式。所謂“類智選車”,即雙方在產品定義、功能開發、品牌定位、營銷策略等方面的話語權會有所調整,並不完全沿襲現有“四界”的工作分工,屬於“一事一議”,按具體車型而定。
而雙方首款合作的車型也在談判期間發生了變化,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原定是飛凡尚未上市的中大型SUV車型RC7(內部代號ES37),在今年1月切換成內部代號爲ES39的榮威旗艦SUV作爲原型車,更新內部代號爲RH-A(R爲榮威,H爲華爲),目前該項目已經移交給華爲。據悉,該車型市場定位和售價預計將低於智己,計劃於今年中下旬亮相發佈。
這一合作並非簡單的技術互補,而涉及雙方在技術主導權、市場利益以及未來戰略上的深度博弈。聲稱要幫車企造好車,不造車的華爲在與車企的合作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強勢的態度,而作爲中國汽車製造商巨頭的上汽集團,要在自主性和開放性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或許纔是合作實現的關鍵。
陽謀與野心
大象轉身實屬不易,時至今日上汽集團的新四化轉型效果一般。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爲61098輛,同比下滑5.04%。2024年全年上汽集團的總銷量同比銳減約百萬輛,受之所累,上汽集團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爲15億元到19億元,比上年同期銳減120多億元,同比暴跌87%到9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虧損達41億元-60億元,同比減少141%到160%,觸及上市以來的最低點。
而從具體的新能源品牌和產品來看,如今已經併入榮威的飛凡汽車和曾經的“一號工程”智己汽車都在汽車市場中沉沉浮浮,難當大任。後者在今年1月的銷量僅有2800輛,同比下滑44.01%,和兄弟單位的ID系列銷量相比尚且落後,更不用說與頭部新勢力貼身肉搏。
而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智能化已成爲車企競爭的核心賽道。根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30%的利潤將來自智能化相關領域。因此,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智能座艙,傳統車企都亟需加速智能化轉型。而業內對2025年是汽車圈決賽的關鍵時點已經形成共識,藉助外力無疑是更快的方式。
事實上,上汽集團在智能化領域早有佈局,智駕圈頭部陣營的“地大華魔”(地平線、大疆、華爲、魔門塔)中的Momenta(魔門塔)便是上汽重金投資的項目,並將其量產方案首先落在了旗下的自主品牌智己汽車上。
儘管智己的銷量未及預期,但不可否認Momenta的智駕方案已然可以與華爲的智駕方案掰一掰手腕。據佐思汽研,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Momenta的市場份額達60.1%,華爲Hi模式爲29.8%,百度爲6.9%。
不過,Momenta創始人曹旭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曾指出:“好的企業,既不會讓內部供應商一家獨大,也不會讓外部供應商一家獨大。”
這或許也解答了上汽集團此時與華爲共謀深度合作的原因,自研智駕需要長投入且風險較高,引入外部方案可縮短研發週期,而與不同的智駕供應商形成不同的商業合作模式,多條腿走路,通過“賽馬機制”同時押注兩種技術方案,分散風險,無可厚非。
而對於華爲而言,堅稱不造車的華爲只有不斷擴大“車企朋友圈”才能擴大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公開數據顯示,華爲車BU在2022年、2023年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0.98億元、47億元;在淨利潤方面,分別虧損了75.87億元和55.97億元,2024年1~6月則實現了扭虧爲盈,淨利潤爲22.31億元。
爲了擴大朋友圈,華爲計劃要將車BU拆分出去。去年1月,華爲註冊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由華爲全資持股,經營範圍含智能汽車部件及解決方案。同年8月,阿維塔科技和賽力斯先後投資引望,分別佔股10%。
華爲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在2024年底,希望將車BU所有資產和人員裝載到華爲子公司引望中,並實現獨立運作,“希望引望成爲一家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短期內,引望的合作伙伴數量將不設上限,引望將繼續對戰略合作伙伴開放股權。而引望引資的對象必須是車企,且必須是做戰略投資,而不是財務投資者。”
而這一獨立被視爲“更大的機遇”,那些擔心“失去靈魂”的車企大可減輕顧慮。上汽或許可以通過入股的形式,來獲取華爲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方面的核心技術應用,同時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分享利益。而上汽一年400萬輛的體量也是華爲看重的份額和機會。
博弈、共贏和挑戰
2021年年中,前任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回答“上汽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爲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時直言不諱地表示:“很難接受某一家企業對我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樣會變成他是靈魂我是軀體,我們不會採取誰給我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這一回答頓時掀起千層浪,“靈魂論”成爲業內熱議話題。
事實上,這一回答被斷章取義,陳虹並非拒絕與華爲合作,而是拒絕無法進行算法修改、調整、數據共享的整體解決方案,這被車企視爲“黑盒”。此前,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深玩家Mobileye的霸主地位不斷被動搖的原因除了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崛起,還在於車企要奪回“靈魂”,其提供的算法+芯片打包的整體解決方案開始不被買賬,車企需要更開放的平臺做差異化的定義。
時至今日,華爲在變,上汽也在變,雙方的合作在保證開放性的同時仍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也就是說上汽即便“跪着做人”,也要和華爲共創“靈魂”,這或許是談判雙方博弈的關鍵。
就在傳出上汽與華爲合作的同一時期,廣汽與華爲的合作項目有了率先進展。公開披露資料顯示,廣汽將投資成立GH項目公司(暫定),註冊資本爲15億元,並計劃以該項目公司爲載體,與華爲深度融合各自優勢,通過聯合定義和設計,在產品開發、營銷策略以及生態服務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打造基於全新架構、技術領先的全新的汽車品牌。
這或許給上汽與華爲的合作也提供了新的樣板。
不過,當華爲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技術的同質化以及華爲品牌勢能帶來的聲量和溢價勢必減弱,競爭對手們或許又要重新回到“起跑線”。
而華爲智選車的“四界”中問界銷量的“遙遙領先”,四個品牌的銷量貢獻還未能分庭抗禮且尚有市場重合的產品。此外,華爲和車企合作的車型也很可能與車企自有品牌車型“打架”,例如奇瑞與華爲合作的智界S7,基於奇瑞E0X電動平臺打造,與奇瑞星途星紀元ES就形成了激烈的競爭關係。
然而,對於此時的上汽,時間就是生命,要“活下去”,嘗試新的合作模式是必須邁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