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拍、地攤野蠻生長 陸景區「野生意」抓不完

一名女子手裡舉着手寫的廣告牌和客片,胸前掛着微信支付收款碼,胳膊上掛着拍立得相機,正衝着過往人羣招攬生意。(取材自北京日報)

每到旅遊旺季,中國景區、酒店和餐廳就「順勢」漲價,景區內外「野蠻生長」的攤商與遊客爭道、爭執的亂象,多年來一直未解。整治要有效果,其實只有幾個字:是不是真誠,有沒有用心。

「您好,拍照嗎?」、「香灰琉璃手串,看看嗎?」、「網紅冰箱貼要嗎?」……走訪北京一些熱門景區,現場常有各式各樣的地攤,即便明令禁止擺攤,依然有此類「野生意」存在,有人5小時就能進帳800元(人民幣,下同)。然而,這些買賣不僅暗藏服務和質量問題,還影響遊客正常遊覽,但在利益驅使下,相關單位仍抓不勝抓。

據北京日報記者實地走訪,傍晚時分來到前海東沿,耳畔立即傳來吆喝聲。「拍立得,需要拍照嗎?即拍即得。」一名女子手裡舉着手寫的廣告牌和客片,胸前掛着微信支付收款碼,胳膊上掛着拍立得相機,正衝着過往人羣招攬生意。「這是3吋的拍立得,15元(人民幣,下同)一張,25元兩張,還有5吋的,25元一張」。

公共區域變私人攝影棚

在她身旁,一名男子裝備更加齊全,脖子上掛着兩臺拍立得相機和一臺單反相機,手裡還用平板電腦展示着照片。「單反相機可以現場根據要求修圖,20元一張,給你電子版」,男子透露,週末和節假日是拍照生意高峰期。不遠處,一名男子正指導遊客擺出不同姿勢拍照,在他的揹包裡,還裝有冰糖葫蘆、花束等道具,「馬上是藍調時刻,拍出來效果最好」。

什剎海附近的商業拍照服務(以下簡稱「商拍」)更異常火爆,從事商拍的流動攤主足有數十家。「好位置基本都被他們給霸佔了,拍完一個還有下一個,明明是公共區域,結果快成了私人攝影棚,等半天都輪不上」,遊客張女士本想拍照留念,但遲遲找不到合適機會。

在前海北沿,還有人支起固定的「攝影小攤」,一名女子指着不同風格的客片賣力推銷,一名男子則負責拍照,前來諮詢的遊客絡繹不絕。後海南沿同樣有不少攤主經營拍照業務,「這附近拍照的多着呢,特別卷」,一名給客人拍照的男子顯然有備而來,電動自行車後備廂上,擺放着油紙傘、透明傘、向日葵等多種道具,「一天能拍多少也不好說,還得看有沒有人管」。

在前海北沿,有人支起固定的「攝影小攤」,指着不同風格的客片賣力推銷。(取材自北京日報)

「現場選片,不滿意立即重拍」、「百種POSE(姿勢)教學,張張出片」……社交平臺上,有博主記錄下自己擺攤拍照的經歷並打起了廣告,她自稱其中一天出攤5個多小時,收入近800元。

「你好,拍照嗎?公主照,來,可以看看效果。」天壇北門,網約車集中停車的位置,時不時有兩三個中年男女,湊到帶孩子的遊客面前,低聲推銷商拍服務。這些人就拿着一個手機,有遊客表現出意向,他們就拿出手機的客片提供參考。

2024年12月,包括天壇公園在內,北京市屬公園開始嚴管商拍擾序行爲。祈年殿、迴音壁、圜丘等古建院落以及疏散通道、狹窄道路等區域均謝絕商拍行爲,以防止擁堵,保護文物古蹟與遊客安全,且堅決制止商拍攬客、擺攤、圈地、佔點等經營行爲。2025年初再提醒遊客,公園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機構或個人進行現場化妝、換裝、拍攝、講解等收費業務,請勿接受邀約。

在遊客最多的天壇東門和南門並未見商拍攬客現象,但天壇北門和西門依然有商拍攬客。「拍麼?古裝拍照需要來一套麼?款式多」,有商拍小心翼翼地詢問,並稱他們不是商拍,而是先在附近的工作室化妝、換裝後再進去園內找攝影師拍照,並開出30張底片、5張精修優惠,還主動將套餐價格從299元降到200元。

商拍攤主拿着看板招徠生意。(取材自北京日報)

國子監周邊,是另一個商拍聚集的網紅景區。雍和宮遊客衆多,整條雍和宮大街管理嚴格,密佈着執法人員,地攤無影無蹤。轉到國子監街,開始出現零散兜售雍和宮香灰琉璃手串的地攤,商拍也多了起來。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紅牆尤其受歡迎,整條紅牆約200米,密密麻麻布滿拍照打卡的遊客和商拍,佔據了人行道,遊客和機動車混雜在機動車道上,很不安全。

「這生意好像也沒什麼門檻,只要有相機就敢說自己是攝影師,至於光線、構圖,很難談得上專業,水平差別也挺大的」,對於這樣的拍照服務,遊客徐女士有些不放心。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外地遊客對此類商拍不滿的控訴,有人購買商拍的拍立得服務,結果得到了曝光過度的廢片;還有人抱怨拍立得存在最低消費,一買就得5張起跳。

在走訪中,有些攤販明知自己做的是違法生意,但依然受利益驅使,不肯罷手。有攤販聲稱,自己賣的香灰琉璃手串跟雍和宮是一個供貨渠道,而且更便宜。而在前海北沿,燈杆上掛着「禁止擺攤設點」的牌子,仍有一名男子就站在牌子下,擺攤售賣「老北京手工捲菸」,打開的手提箱裡,擺放着鐵盒裝、紙盒裝及散裝的手工捲菸。

北京前海,一男子在「禁止擺攤設點」的牌子下襬攤賣煙。(取材自北京日報)

流動攤販跑給城管追

記者和後海南沿一個攤販談到出攤時間,他笑着說,「沒準兒,管得可嚴了」,「老得準備着,大老遠看見(城管)就得趕緊跑」。

有些攤販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分享「創業」和躲避城管的經驗,有博主曬出自己在什剎海擺攤賣景德鎮陶瓷手串、發光髮簪,單日流水861.4元的經歷。網民在評論區詢問「沒有人管嗎?」,博主答覆稱,「有呀,跑,玩的就是刺激」。也有博主曬出自己當場被抓的經歷。「第一次擺攤,發現城管走來,正打算捲起墊子,結果動作還是太慢」。

報導指出,攤販售賣的很多是質量不可靠或者存在明顯瑕疵的商品,比如在天壇南門一個地攤,其售賣的「北京印象」冰箱貼中有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直接叫「中央大廈」。在社交平臺上,有遊客在天壇購買的冰箱貼印着「天壇」主題,但主體建築是故宮太和殿。還有遊客曾在什剎海附近購買3D打印龍,結果孩子拿回去一天就斷了。

「和一次性用品差不多,買來給孩子玩的注意避坑了」,這名遊客說。

攤販售賣的很多是質量不可靠或者存在明顯瑕疵的商品。(取材自北京日報)

國子監街出現零零散散兜售雍和宮香灰琉璃手串的地攤。(取材自北京日報)

從破產到暴紅 龍潭大峽谷靠良心出圈

今年「五一」假期,河南省洛陽市「龍潭大峽谷」5A景區創下單日最高遊客接待量2.3萬人紀錄,而2017年其接待量不足30萬人次,還因營運問題宣告破產。龍潭大峽谷景區如何從破產到逆襲出圈?學者和一些遊客認爲,景區平易近人且不隨意調漲的物價,以及自身監督機制,讓遊客看到真誠和用心,希望其他景區也能參考其「平價旅遊」模式,展現業者的「良心」。

1元冰棍 性價比超高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龍潭大峽谷全長12公里,融合生態觀光、休閒度假與現代農業,現存黛眉山地質博物館、五龍潭瀑布羣、龍山天池等地質奇觀。

2025年5月1日,龍潭大峽谷憑藉「1元(人民幣,下同)冰棍、2元礦泉水、2.5元黃瓜」、「一張門票用一年」在網路上「出圈」。次日,景區便因遊客達到最大承載量而發佈限流公告並停售當日門票。有遊客在網上分享了在該景區遊玩的經歷,稱景區內售賣的商品價格親民,不少網民紛紛感嘆「性價比超高」、「良心景區」。

物超所值的冰棍。(取材自小紅書)

「一個景區靠平價『出圈』不多見,我們就是衝着2元礦泉水去的」,剛從龍潭大峽谷遊玩回來的鄭州市民王女士說,景區內遊玩項目很豐富,門票只需要75元,如果實名辦理年卡,還可無限次入園。

王女士表示,相比全國同類景區,龍潭大峽谷的風光並非獨一無二,但和其他景區礦泉水10元、烤腸15元的價格相比,她和家人在節假日更願意選擇這樣平價的景區出遊。

與王女士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大學生丹丹。「端午假期,我和同學到龍潭大峽谷遊玩,120元的套票包括了景區門票、觀光車和崖壁漂流項目,價格合理」,丹丹說,除了門票價格,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1元錢的綠豆冰棍,「從未在旅遊景區買到過如此便宜的冰棍」,她希望其他景區也能參考一下這種「平價旅遊」模式。

據瞭解,龍潭大峽谷景區的營運公司曾在2017年進入破產程序,之後通過遊步道整修、提升服務質量等,直到2022年6月才逐漸步入正軌。此番走紅,有網民稱靠的是「良心價」,也有網民認爲靠的是真誠。

河南洛陽龍潭大峽谷景區遊客爆滿。(取材自新京報)

景區負責人對此表示,以被網民熱議的親民商品價格爲例,景區商業管理部專門配置兩名人員,針對市場經營秩序、物價監管及服務規範工作開展常態化檢查。針對峽谷核心區域,每週開展不少於3至4次巡查。

「除了礦泉水、冰棍,目前景區內住宿標間旺季價格定在80元至200多元不等,與鄉鎮價格基本保持同步」,該負責人表示,通過景區設立的「開放式定價機制」,在保證經營者合理利潤的基礎上,規範定價區間,有效扭轉游客對景區物價偏高的固有印象。

「這樣做,不僅不會對景區盈利造成壓力,還能憑藉高性價比的服務吸引回頭客帶動二次消費增長,對景區創收及品牌傳播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該負責人說。

一組數據說明了龍潭大峽谷從破產到逆襲出圈的蛻變。龍潭大峽谷景區從2017年接待量不足30萬人次,到2024年突破百萬達102.89萬人次。今年「五一」假期,該景區接待遊客9.6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達2.3萬人次,創歷史峰值。

物有所值 成功獲口碑

在四川(西部)研究院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王小琪看來,龍潭大峽谷之所以出圈,關鍵在於精準把握了文旅市場的核心——遊客體驗。「急遊客所急,想遊客所想。消費者在這裡不僅感到物有所值,更能體會到景區的真誠與用心,這正是口碑建立的根本」,王小琪說。

從長遠的可持續性發展來看,王小琪建議,景區未來還需在政府引導下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以更開放的思維推動市場化營運,帶動相關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多個環節協同發展。

「短期來看這種營銷策略具有市場合理性」,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中國休閒與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認爲,景區通過1元冰棍、2元礦泉水的基礎商品定價及年票制營運,對區域性客羣可以形成較強消費吸引力。不過,此類策略只能作爲階段性引流手段,從長遠發展來看,景區的重點應該聚焦文化IP打造與深度體驗產品的開發。

「差異化不是簡單複製紅元素,而是要探索景區的獨特性」,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