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會揭幕! 北京想打造「多極新秩序」還是對美槓桿工具?
▲2025年上海經濟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登場。(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中國在天津主辦上海經濟合作組織(SCO)峰會,習近平紅毯迎接普丁、莫迪與逾20國領袖,主軸鎖定「多極世界秩序」。SCO自2001年由中、俄及四個中亞國家成立,現有10個成員、16個對話夥伴與觀察員。會場外,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與交易式外交重塑格局——對印度商品課50%關稅懲罰其購買俄油、對俄羅斯則一邊擴大制裁、一邊釋放政治訊號;這些「川普變數」成了今年峰會的陰影與背景板。
習近平與莫迪的會談備受矚目:雙方強調「合作而非競爭」,承諾恢復中印航班(未給時程),並淡化邊境衝突對大局的定義;對北京來說,這是把華府對新德里加壓轉化爲外交機會;對新德里而言,是在對美失溫與對中疑慮間,維持機動迴旋的典型「左右逢源」。
普丁此行除與習同臺,也將與土耳其與伊朗領導人分別磋商烏戰與核議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預計出席北京閱兵。中國把SCO包裝爲「非西方主導」平臺,透過閱兵與歷史敘事(抗戰勝利80年)放大政治象徵,對外輸出「秩序替代品」。
另一方面,莫迪與厄多安不參與閱兵、僅出席SCO,被解讀爲對美歐關係的敏感拿捏;韓國總統李在明缺席,則被指錯失與金正恩同場的機會。
總體看,SCO舞臺呈現的是:俄羅斯尋求破局、印度擇邊不選邊、中國主打「全球南方」凝聚力;但各國利益差異巨大,協調成本極高,峰會更像是對美歐的集體姿態,而非實質安全機制。
這場大秀提供的是「集體舞臺」 不是「集體保險」
這不是「新同盟」的誕生,而是「新算計」的舞臺。北京用經貿合作,閱兵、與東道主的大器,把各方不滿美國的情緒引導到好像是將要建立「多極新秩序」,但背後真正目的,是用這個峰會的氣勢,作爲自己的談判籌碼,讓川普調整對中的政策;莫斯科則把SCO當作氧氣罩,與其說是戰略同盟,不如說是制裁壓力下的互通有無;新德里則以靠近中國的訊號,換取對美關稅與對俄能源的迴旋空間。
以上三方出席上合會,看似靠攏,其實各走各的國家利益——邊界問題未解的中印、不對等的中俄、內政牽動外政的美國,任何一環變動都足以讓這個「多極舞臺」崩塌。
從上合會和閱兵安排,值得觀察與思考至少三個方向:
第一,關稅與能源在地緣政治中影響巨大:因爲川普的關稅戰,讓印度以及世界許多國家都調整對中國的態度,重新進行互動成本—收益評估;而世界上戰爭頻仍,也讓俄國石油得到繼續交易的必要,對於俄國的集體制裁邊際效力也因此被稀釋。
第二,國家更現實?「功能性結伴」取代「價值同盟」:能解燃眉之急的就是朋友,能提供即時能力的纔是關鍵夥伴。印度跟中國之間還有爭議,但因爲美國的壓力,導致印度需要中國,邊境紛爭就可以擱置!而俄羅斯也需要中國,所以強調兩國關係無上限!
臺灣需要思考,當價值不再可靠,自己具備的功能性究極爲重要!臺灣在半導體之外,還有沒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又應該如何創造臺灣的功能?
第三,透過結盟和表演,北京將國際政治對二戰敘事重新定義:閱兵不只是秀肌肉,更是在展現誰有資格書寫國際正當性的敘事,北京強調帶領中國在二戰期間抗日勝利,這個中國一起戰勝日本的論述,如果國際上沒人反對,也無人理解,則這個論述將成爲國際公認的事實,順勢繼續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如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有不可分割的主權。
坦白說,國際敘事是實力的延伸。要讓世界聽見真相,必須同時具備軍經實力、和外交連結,光是靠自己吶喊抗爭,恐怕很難改變國際記憶。
中國實力強大已經是事實,情緒化面對北京不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如果認爲北京在用多邊峰會+閱兵來做大外宣,臺灣就要思考臺灣有什麼可以迴應,是要跟北京溝通,還是選擇對抗?又該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是更可靠、可預期、可共榮的夥伴。思考如何用務實方式爭取各種能讓兩岸關係穩定的可能,而不是想着靠其他國家對北京失望來獲得協助,如果其他國家失望的對象,不是北京,臺灣應該怎麼辦?
回到SCO本身:這場大秀提供的是「集體舞臺」,不是「集體保險」。北京能否把熱鬧變成秩序,要看能否提供可預期的規則與市場;莫斯科要的是經濟紓困與政治背書;新德里要的是選項與槓桿。
至於臺灣,最該記住的一句話——照相容易同框,利益很少同軌;歷史可爭奪,實力才定錨。
▼這不是「新同盟」的誕生,而是「新算計」的舞臺。(圖/翻攝 央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潮」,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