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淞滬戰役 何以十九路軍陣亡將士陵園設在廣州?
淞滬戰役在上海何以十九路軍陣亡將士陵園設在廣州。圖爲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凱旋門」。(中新社╱廣州市政府提供)
淞滬戰役在上海何以十九路軍陣亡將士陵園設在廣州。圖爲民衆向先烈紀念碑鞠躬。(中新社╱廣州市政府提供)
中新社微信公衆號1日報導,在大陸廣東省會廣州市先烈路、水蔭路的交匯處,於商業繁華喧囂、滾滾車流之中,一座用花崗岩砌成的「凱旋門」格外耀眼,門額正面鐫刻着「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則寫有「碧血丹心」,這便是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的烈士紀念設施之一。這場發生在上海的戰役,參戰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陵園爲何設在廣州?
走過莊嚴巍峨凱旋門,沿着水蔭路往裡步行約200米,便到了陵園北門。園內有先烈紀念碑、將士題名碑、抗日亭、將軍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等多處烈士紀念設施。
這座爲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興建的陵園,是大陸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之一。
走進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尋找答案,要先從籍貫說起。陵園負責人稱,十九路軍組建於1930年,這是一支由廣東籍子弟爲主的軍隊,前身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粵軍第一師第四團。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不久,粵軍第一師擴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粵軍第一師第四團擴編爲第四軍第十師。1926年,第十師擴編爲第十一軍,後來逐步發展成爲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十九路軍中主要將領蔣光鼐、蔡廷鍇、戴戟等人,在粵軍第一師第四團中擔任副官和連排長等職務。
這場上海戰役,由與廣東關係密切的十九路軍迎敵,和當時十九路軍駐防所在地有關。
1931年10月,以廣東籍官兵爲主的十九路軍(下轄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約3萬餘人)調防京滬地區。總指揮部設於蘇州,七十八師駐守在上海閘北、吳淞等要地。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兵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等將領領導下,決心一戰。
爲此,十九路軍將士們面對數倍於己且裝備精良的日寇,抱着戰死決心堅守陣地,打響抗日第一槍,抗擊日軍達33天,日軍三易主帥,損兵萬餘,延緩日軍侵佔全中國步伐。
爲了讓英雄魂歸故里,1933年主要由華僑捐資建成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在廣州落成,以此紀念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十九路軍將士。
抗戰時期,墳園遭受破壞,1947年維修過,但因歷史及各方面原因,年久失修。
1981年後,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機構管理陵園。1995年,墳園更名爲「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1991年至2001年十年整治修復,園容園貌得到較大程度改觀。
2019年4月,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管理中心轉隸至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來,嚴格按照《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開展紀念設施管理及修繕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