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等印發《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建設方案》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印發《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建設方案》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爲目標,堅持“三區聯動”發展理念,構建全主體參與、全要素統籌、全鏈條加速的創新創業城區。至2027年,楊“數”浦創新區創新創業要素的密度、強度和濃度進一步提升,未來產業培育新機制初步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達5.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全市的比重達20%以上,復興島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建設成效初顯。至2030年,全域創新能級加速提升,企業孵化活化率達40%,獨角獸企業達20家,形成“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新格局。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質生產力策源高地、新興產業培育高地、先進生產要素集聚高地,充分發揮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極作用,助力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建設方案
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楊浦國家創新型城區升級版,加快推進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以下簡稱楊“數”浦創新區)建設,服務構建上海東、西、南、北各具特點的全市創新格局,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爲目標,堅持“三區聯動”發展理念,構建全主體參與、全要素統籌、全鏈條加速的創新創業城區。至2027年,楊“數”浦創新區創新創業要素的密度、強度和濃度進一步提升,未來產業培育新機制初步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達5.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全市的比重達20%以上,復興島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建設成效初顯。至2030年,全域創新能級加速提升,企業孵化活化率達40%,獨角獸企業達20家,形成“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新格局。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質生產力策源高地、新興產業培育高地、先進生產要素集聚高地,充分發揮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極作用,助力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空間佈局
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覆蓋楊浦區全域,總規劃面積約60.61平方公里,根據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主要分爲科技創新策源區、產業創新承載區、生態創新融合區和輻射溢出聯動區四個功能區,實現創新空間、產業空間和生活空間的緊密融合。
科技創新策源區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院所爲主體,聯動大學科技園、大學周邊區域,依託高校科研優勢與創新資源,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能級創新主體,構築原始創新高地和未來產業孕育地,面積約8.5平方公里。
產業創新承載區以楊浦濱江、大創智、灣谷復旦未來谷、環同濟、大創谷等重點區域爲核心,主要承接科技創新策源區成果轉化項目,匯聚國際化創新要素,打造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力承載空間,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面積約30平方公里。
生態創新融合區以科技引領美好生活,加快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統籌佈局創新街區和生態社區,爲區域內各類主體提供全要素、多元化的集成式服務,構築國際一流活力城區,面積約22.11平方公里。
輻射溢出聯動區包括楊浦區周邊及黃浦江沿岸區域,推動創新要素和產業集羣跨區域輻射聯動,促進區域要素流動、互聯互通,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共享,構建創新協同新格局。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全球科創策源新高地
充分發揮區域高校、人才等資源集聚優勢,支撐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全面增強區域創新策源功能,着力提升科技創新高度,打造“科創核爆點”。
1.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區域內高校加快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鼓勵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聯合企業建立公共實驗室、概念驗證中心等創新平臺。面向前沿交叉和新興領域,鼓勵各類創新主體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促進有國際影響力的顛覆性成果加快產出。
2.提升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深化推動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支持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打造全球一流人才集聚地。鼓勵高校加強協同創新,建設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和學科交叉創新平臺。
3.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深化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建設,打造國際頂級科學家交流對接平臺。做強做實上海同濟數字城市研究院等機構功能。圍繞前沿交叉領域,支持建設類腦智能概念驗證與轉化創新中心,佈局若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
4.加速集聚一流科技人才。佈局引才聚才全球網絡,實施戰略科學家引進工程。引育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壯大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完善多層次人才政策支撐體系,建立分層分類的人才認定機制,拓展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加速人才服務“一件事”改革,搭建海內外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人才工作聯盟等高能級人才交流合作平臺。
5.打造全球開放創新網絡節點。加強國際創新資源對接,與全球主要創新城市和地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支持創新主體與巴西中心、北歐創新中心等國際科創平臺聯合設立研究機構。充分發揮各類國際機構平臺作用,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二)激發創新創業生態新活力
以體制機制改革爲動力,全面打造“大學科技園+孵化轉化載體+專業服務平臺”的創新創業體系,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創新創業速度,建設全球創新創業最佳實踐地。
6.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現金獎勵、職務科技成果全賦權、科研人員創業等改革措施落地。支持技術經理人、專利工程師、資產評估師等複合式人才發揮作用,提升轉化成功率。強化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保障,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7.打造特色鮮明的大學科技園。聚焦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和專業化服務,支持大學科技園圍繞高校優勢學科,做大做強“首站”功能,在全國範圍內形成標杆示範作用。鼓勵大學科技園聚焦優勢產業方向,提升對接服務能力,加快推動硬科技企業集聚發展。
8.完善創新創業載體體系。加快建設一批高質量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中試熟化平臺,搭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綜合性服務平臺。加快張江高新區楊浦園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提升園區創新實力和發展能級,打造專業化、國際化的創新創業服務載體。
9.提升專業技術服務能力。支持上海技術交易所建設統一交易平臺,設立未來產業專板,探索數字版權交易、技術資產證券化工作。推動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創新運營模式,做強服務功能。加快集聚研究開發、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專業服務機構。
10.探索金融賦能科技新路徑。建設股權投資集聚區,組建“政府引導+國有母基金+市場化子基金”的產業基金。加快建設財大校友基金集聚區。鼓勵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發起設立早期基金,深化“撥投貸聯動”“科技成果+認股權”等機制創新,加快孵化硬科技企業。
11.創新政務服務模式。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和“一業一證”服務,推出更多“一類事一起辦”集成服務,促進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實施“人工智能+政務服務”行動,探索應用“遠程虛擬窗口”等模式,推進惠企政策“達標即享、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提高企業辦事效率。
12.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提升“城市的大學、大學的城市”品牌影響力,持續舉辦“全球創業活動周”等重大活動,支持創新創業產品首發首秀。持續舉辦亞洲上海前沿科學交流會、浦江創新論壇楊“數”浦分論壇等高水平國際交流活動。
(三)構建未來產業培育新機制
全面提升數字經濟主導產業優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需求緊密結合,面向前沿交叉領域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培育,着力提升科技創新強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13.建立未來產業佈局機制。探索全球前沿科技動態掃描機制、未來產業識別甄選機制、科技創新戰略諮詢機制和項目經理人機制,形成“技術攻關、概念驗證、產品孵化、資源賦能、政策支撐、產業放大”的全鏈條賦能、全過程創新和全產業鏈佈局。
14.構建科技企業培育矩陣。實施科技企業矩陣培育計劃、專精特新企業雁陣培育計劃、科技企業創新顧問和產業鏈鏈長制,強化項目經理人、揭榜掛帥、聯合創新等機制,全力培育單項冠軍。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科技領軍企業。
15.打造前沿技術應用場景。聚焦未來產業和成果轉化,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迭代升級。發揮城市靈境場景創新中心功能,建設城市數字孿生應用場景。探索公共數據要素社會化開發利用新模式,加快建設數據創新實驗室,構建數字賦能、全域覆蓋的創新型城區。
16.搶佔數字經濟新賽道。依託楊浦區“大學+大廠”特色優勢,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數字經濟領域率先應用,催生新模式新業態。發揮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引領作用,帶動腰部和底部企業集羣發展。
17.建設未來產業集聚區。聚焦類腦智能細分領域,加快建設類腦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提升類腦智能產業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培育類腦智能產業集羣。聚焦北斗應用、位置感知、低空物流配送等領域,打造未來空間智能產業生態。
(四)樹立三區聯動發展新標杆
聚焦城市更新和楊浦濱江建設,深化“三區聯動”,推進重點區域建設,打造開放式、全要素、便利化的新型科創城區,加快形成更加協同、高效、開放、富有活力的創新格局。
18.推進自貿試驗區楊浦聯動創新區建設。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和數字貿易,在數據跨境、通關便利、支付結算、人才評價等方面爭取政策支持和改革創新。支持高校與臨港新片區協同打造體制新、機制活的創新平臺,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爲科創人才提供自用物品、科研和教學用品等通關便利服務。
19.推進復興島等重點區域建設。加快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重點實驗室等建設,圍繞復興島打造全球一流創新功能的水岸。加快濱江中北段轉型發展,建設創新生態實驗場、未來產業領航地、複合功能先導區的轉型發展高地,打造智能製造產業示範區域。加快復旦“未來谷”、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大創智等區域建設。
20.豐富高校開放式辦學新模式。鼓勵高校打開圍牆,與科技園區、公共社區深度融合。深化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開放式商學院建設。鼓勵高校向社會開放實驗室、圖書館、食堂、會議室等公共設施,探索資源共享新模式。
21.創新土地高效利用模式。探索“混合功能+彈性管控”模式,在特定區域率先試點同一地塊兼容研發、生產、公共服務等複合用途。鼓勵採用“帶方案出讓”“先租後讓”等新型用地方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22.構建創新創業活力城區。深化大學路科創街區、環高校國際創新人文社區建設。融合環高校文旅IP、社區規劃師等資源,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新街區。加快推動科學家社區、國際人才社區、青年人才社區建設,營造國際範、煙火氣的創新創業活力城區。
23.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一區一品”“一街一品”“一校一品”等科普品牌建設,打造科普新風。支持高校聯動基礎教育學校共同建立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探索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新路徑。
市科委、楊浦區牽頭建立市區聯動工作機制,細化年度任務,形成項目清單,逐項推進實施。爭取國家相關部委的創新改革舉措、重大項目、示範工程、應用場景等落地實施。爭取將楊“數”浦創新區納入本市“十五五”科創中心建設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相關事項組織實施。建立監督評估機制,依據績效評估結果,及時優化調整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