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獲批增值電信擴大開放試點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13家外資企業發放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試點批覆。試點實施後,外資企業可在試點地區獨資經營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等電信業務,深度參與我國雲計算服務、算力服務等市場。

13家企業中,北京4家、上海4家、深圳3家、海南2家。西門子數字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匯豐金融科技服務(上海)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同道獵聘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在滬外企獲頒增值電信業務試點批文,它們來自浦東新區和臨港新片區。

記者瞭解到,這4家在滬外企的業務涵蓋數字醫療、金融科技、新型人力資源服務等新興領域,與人民羣衆的服務消費新需求相契合。它們手握國際資源,擁有國際視野,有望進一步激活這些新興領域的市場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試點開放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及其下屬子項“互聯網資源協作業務”,作爲算力設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首次對港澳資本以外的境外資本開放,且不設股比限制。另外,試點方案突破了電子數據交換業務和網絡/電子設備數據處理業務外資股比不得超過50%的限制,據瞭解,這項業務的主要形態爲物聯網平臺,也就意味着,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可獨資提供物聯網平臺服務。

隨着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創新發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將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展開,催生出更加豐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和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擴大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開放,有利於豐富國內互聯網信息服務和產品供給,也給予電信用戶更多選擇權,推動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我國電信業務主要分爲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基礎電信業務通常指需要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才能提供的業務,如固定通信、移動通信等;增值電信業務通常指利用公共網絡基礎設施提供附加的電信與信息服務,如電子商務、互聯網數據中心等。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電信市場逐步加快對外開放,但也設置了一定“門檻”:其中,基礎電信業務開放了12項中的6項,外資股比不超過49%;增值電信業務開放10項中的4項,外資股比不超過50%。

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增值電信領域對外開放,包括對港澳資本開放全部10項增值電信業務,在自貿試驗區開放除互聯網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外的8項增值電信業務,在全國開放6項增值電信業務,其中4項業務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2024年4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的通告》。

率先開展試點的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四地,在開放創新方面具有一定製度優勢,信息通信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吸引外商投資制度較爲完善。2014年,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試點推行增值電信業務開放,並於2020年在全國自貿區複製推廣,成效明顯。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2343家外資企業獲准在華經營電信業務。上海近三年電信業務市場外資規模保持年均15%的增速。

上海通信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本次試點批覆結果中,上海獲批企業數量與北京並列第一,目前仍有多家企業在積極推進試點申請,預期未來將有更多的項目落地。“後續,我們將會同市工作專班,加強與重點外資企業的溝通對接,提供精準高效的政策諮詢和預審服務,爭取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在滬外資企業獲得批文。”

就在今年2月,《上海市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提升能級的若干措施》出臺。上海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表示,增值電信領域的進一步開放,也爲外資總部在上海的資源集聚與新業務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將推動總部經濟的進一步提升。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吳衛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