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投總裁戴敏敏:關注具身智能、機器人等細分方向,多維度助力上海打造國家級人工智能高地

《科創板日報》4月17日訊(記者 李明明)“作爲上海市科創投資的主平臺,上海國投將進一步探索“點、線、面”相結合的科創策源體系。” 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在由投中信息等單位主辦的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如是說。

上海國投是上海市政府三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之一,主責主業是“基金管理+創新孵化”,承擔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戰略產業投資任務,專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截至目前,公司資產總額約1500億元,旗下實控基金管理人在管基金認繳總規模2200億元,已投硬科技企業累計近2000家,其中100餘家上市公司,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佔比超過90%。

上海國投是由上海市國資委出資並直接監管的大型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公司,成立於2010年3月31日,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實施國有資本戰略性持股管理和資本運作,承擔市場競爭類重大產業項目投資,開展市場化、專業化股權投資基金運營。

今年初,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連續發力: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簽約首批12家生態合作基金,共認繳出資67億元,基金總規模250億元,放大倍數達3.73倍。第二批合作伙伴遴選申報同步啓動。2025年1月8日,上海未來產業基金髮布投資策略,近期將正式啓動子基金公開遴選工作。

上述一系列大動作背後,是上海國投在佈局。戴敏敏表示,希望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整合更多創新資源,對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轉型升級、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等形成長週期的支持模式。”

戴敏敏介紹,作爲上海市科創投資的主平臺,始終堅持戰略導向,堅持市場化、專業化機制,堅持生態型打法。

一是建立與創新鏈匹配的基金矩陣。目前已初步搭建由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未來產業基金、國資母基金、創業引導基金“六大母基金”爲主幹,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重點產業賽道基金、CVC基金、併購基金、S基金等爲分支的“上海國投系”基金矩陣。主力基金存續期達12-15年,着力構建跨越週期的科創生態;子基金專注早期初創,專注細分賽道;未來產業基金專注前沿、交叉、顛覆式創新,並探索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的概念驗證機制統籌銜接;CVC和併購基金重點聯合產業龍頭、上市公司和金融投資機構,加快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開展與產業鏈協同的投資佈局。聚焦三大先導產業,加快佈局戰略性、關鍵性、功能性項目。在集成電路領域,聚焦工藝製造、芯片設計、核心配套升級等領域,推動產業鏈自主可控;在人工智能領域,聚焦基礎模型、垂類模型、GPU算力等上下游,關注語料數據、具身智能、端側AI、自動駕駛、AI4S、機器人等細分方向,多維度助力上海打造國家級人工智能高地;在生物醫藥領域,通過併購基金,支持創新藥、創新器械和上游供應鏈整合,打造行業龍頭。同時,在未來產業領域,前瞻佈局可控核聚變、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空天計算等賽道,推動先進技術轉化加速落地。

三是搭建複合型投後賦能平臺。傳統基金投資的資源整合能力較弱,難以爲成果轉化和技術落地提供有效賦能。上海國投設立了科創賦能專業平臺,圍繞科技企業的關鍵痛點,與地方政府、科技園區、金融機構等合作,着力構建“投資+金融增值、技術+成果轉化、產業+生態鏈接、人才+吸引保障以及綜合賦能”五位一體的增值服務體系,形成品類齊全、規範專業的賦能“套餐”。

同時,他還提出,要探索“點、線、面”相結合的科創策源體系。

首先是以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爲重點,服務支撐顛覆式創新。依託未來產業基金平臺,充分發揮戰略科學家、科技投資人和項目經理人的作用,突出對科技創新的超前認知,構建支持顛覆式創新、交叉學科和平臺型前沿技術孵化與早期投資的開放賦能體系。同時,探索組建未來科技企業家社區,打造服務顛覆式創新的新模式。

二是強化“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賽”縱深策源體系。爲精準捕捉創新“信號源”,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與“最後一公里”。

三是高起點打造特色產業研究體系。以“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國資佈局”爲使命,建設科創產業研究院,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組建顧問團隊,構建“產業研究、決策諮詢、風險管控、綜合培訓”四位一體業務體系,打造“戰略化思維、專業化能力、市場化邏輯、國際化視野”的高端智庫,着力優化上海國投投研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