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歲女孩得白血病,醫生知道後,7天讓其好轉,1個月痊癒出院

1986年,上海兒童醫院有個5歲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一直高燒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主治醫生謝競雄的丈夫王振義知道後,7天就讓小女孩的情況好轉,一個多月痊癒出院,還沒花多少錢。

王振義是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醫生,一直從事白血病的研究工作。

有一天下班回來,謝競雄對王振義說:“我們醫院有個5歲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做了一週化療,情況還是比較嚴重,一直高燒不退,口鼻出血,而且血尿,恐怕活不過7天了。”

王振義心頭一震,馬上直奔兒童醫院。他對孩子的父母說:“現在發明了一種新藥,可以治這種白血病,你們願意試試嗎?”

孩子的父母聽了後,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說:“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願意嘗試。”

王振義的朋友知道後勸他:“使用新藥有一定風險,萬一失敗,將名譽掃地。你都已經60多了,馬上就可以退休,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

王振義說:“見死不救我沒法做到。這個藥我經過了反覆試驗,是有科學依據的。”

王振義覺得,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會放棄。

在妻子的支持與協助下,王振義給女孩服用了新藥。7天后,小女孩的各項指標開始好轉,高燒也退了,一個多月後就痊癒出院。

爲了進一步驗證這種方法,王振義和學生又跑遍了全上海的醫院,讓他們把患有這種白血病的病人,通知他們診治。

一年的時間,王振義帶領團隊,接診了14名白血病患者,13人痊癒,另外一人在加入化療後也得到了痊癒,而且沒有出現復發症狀。

白血病俗稱血癌,小女孩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較爲常見,又很兇險的一種。

在那個年代,患有這種病的人,存活率幾乎爲零,而且一旦發病,不到半年就會離世,有的還只有三天。

一般來說,傳統的治療方法要麼採用化療手段,要麼是骨髓移植。

但是,化療手段往往差強人意,因爲這種方法的原理,就是消滅癌細胞,但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卻把正常的細胞也消滅了,而且還不能從根本上治好,病人在這一過程中也非常痛苦。

而骨髓移植的費用又高,一般家庭難以承受,還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骨髓。

那麼,王振義用的是什麼藥,讓小女孩起死回生呢?就是他研製的新藥。

1978年,王振義開始在一間不足五平方米的房子裡做實驗,想研製一種既能治療白血病,又能減輕病人痛苦的新藥。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與失敗後,王振義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作用下,能夠分化成正常的細胞。

王振義把這一過程稱爲癌細胞改邪歸正,他本人因這一研究成果被譽爲“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曾有人問他,爲什麼會想到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王振義說:“如果細胞是自己的孩子,那麼癌細胞就是個壞孩子,你是打他好呢,還是教導他呢?”

在“誘導分化”試驗成功後,爲了驗證這種方法,王振義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又不斷進行試驗,每次的實驗結果都是“壞孩子成功改邪歸正”。

所以,當王振義得知小女孩病危,就果斷決定,給她服用新藥,7天情況就出現好轉,一個月後,小女孩痊癒出院。這一科研成果震驚了整個醫學界。

令人敬佩的是,爲了讓每個白血病患者能吃得起藥,王振義還放棄了專利申請。

這種治白血病的新藥就是維A酸膠丸,一盒才290元,而且還納入了醫保用藥範疇。

有人說,王振義不申請專利,是因爲不差錢。王振義知道後,只是淡淡一笑,說:“我只想病人能好。”

也有人說,王振義一生獲獎無數,只是因爲運氣好,王振義也樂呵呵地說:“運氣是你在一個領域裡不斷地學習鑽研,努力尋找答案。一個人如果不怕失敗,肯吃苦,好運氣就來了。”

對於別人的評價,王振義從不放在心上,因爲治病救人才是他的醫者初心,也是他矢志不渝踐行的使命。

王振義一生獲獎無數,累計獎金千萬,但卻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扶貧基金會、醫院、學校等,以救助更多的人。

相對於院士的稱呼,他更喜歡別人叫他“王醫生”,這樣離病人更近。

現年98歲的王振義,依然想着如何能爲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他甚至立下遺囑,要把所有的積蓄捐給醫院,給有需要的人治病。

醫者父母心。對於王振義來說,病人就是他的孩子,哪怕自己不在了,心中依然會牽掛着孩子。

熟悉王振義的人都說,他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黑夜裡爲你指路,給你希望。

國際小行星中心在2011年,將第43259號小行星命名爲“王振義星”,這是一顆給予全人類希望的白血病剋星。

向王振義這樣淡泊名利,一心爲民的科學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