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調!多家銀行調整存款利率

本報記者 慈玉鵬 北京報道

多家銀行近期發佈存款利率上調公告。《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了解到,其中1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最大上調幅度超過30基點,調整機構以中小銀行爲主,涉及地區覆蓋湖南、陝西、山西等省份。

記者採訪瞭解到,此次調整重要原因是衝刺開門紅業績影響,部分銀行會結合自身情況調高利率。但從長期看,存款利率下行大趨勢沒有變。

利率上調

具體來說,湖南某農商銀行近期發佈存款利率上調公告顯示,人民幣5萬元起存,1年期年利率1.6%,10萬元到期收益1600元;2年期年利率1.7%利率,10萬元到期收益3400元。

同時,山西某農村商業銀行近期公告顯示,依據公告,自2025年1月22日起,該農商銀行對1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進行調整。其中,1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爲1.75%,3年期年利率調整爲2.15%,分別較2024年11月上調35個基點、25個基點;陝西某農商銀行近期公告顯示,“存款利率‘一浮到頂’”,調整後,1年期利率爲1.70%;2年期利率上調至1.90%;3年期利率上調至2.15%。活動時間爲2月14日至3月31日。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告訴記者,近期部分中小銀行集中上調存款利率的原因是一季度信貸投放旺季以及衝刺開門紅業績的關鍵時期,部分銀行從本行資產負債以及存款付息率的實際情況出發,出於支持其資產負債策略的考慮,提升了存款產品的利率。

“年初是銀行開門紅衝刺時點,銀行根據自身的資產配置類型、規模、期限等需求,需要安排相應的存款資金支撐。”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表示,“中小銀行在品牌、客戶基礎等方面較弱,所以會通過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客戶。國內處於利率下行區間,銀行淨息差在歷史低位。短期因開門紅、客戶維繫等考量而推出的高息存款,不會改變存款利率的下行趨勢。”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告訴記者,近期中小銀行紛紛上調存款利率,這一現象背後隱藏着行業問題。從表面上看,這是爲了應對開門紅和春節後的攬儲需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小銀行在市場競爭加劇和存貸利差下滑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階段性選擇。“一季度是銀行衝刺全年業績的關鍵時期,資金需求旺盛。”顧馮達告訴記者,“然而,中小銀行在品牌和客戶基礎方面相對薄弱,只能通過提高利率來吸引客戶,增加資金流入。這種策略看似簡單,實則是中小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無奈之舉。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缺乏足夠的品牌影響力和客戶黏性,只能通過高息攬儲來彌補短板,但這種手段加劇了銀行的資金成本壓力。”

顧馮達建議,中小銀行需在業務定位上進行調整,聚焦區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發揮自身的靈活性和地緣優勢,通過差異化服務來增強自身競爭力、品牌力。

利率下行仍是大方向

從趨勢看,楊海平告訴記者,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下行趨勢未改變,不過下行的節奏可能需要適度考慮宏觀經濟增長情況和美聯儲下一步貨幣政策變化對我國貨幣政策空間的影響。

顧馮達告訴記者,從未來趨勢來看,我國銀行利率的長期下行仍然是大方向。儘管中小銀行短期內通過提高利率吸引存款,但從長期來看,面對大型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雙重擠壓,中小銀行更需要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以應對淨息差收窄的壓力,中小銀行需要在激烈競爭當中尋找差異化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

但是,存款利率下行空間或有限,淨息差壓力是重要影響因素。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平均淨息差水平爲1.53%。

應對淨息差壓力,某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可以從三個方面採取措施:一是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穩妥增加優質貸款、債券等高收益資產配置,提高資產收益率,同時,合理調整各類存款規模和結構,挖掘存款活化機遇,壓降高成本存款比例;二是把握資本市場發展態勢,依託自身綜合優勢,發展包括理財、託管、基金代銷、保險代理等多元化中間業務,保障營收的穩健性與可持續性;三是有效抓住數字化轉型契機,通過強化科技賦能優化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日常經營展業效率,從成本端助力利潤空間穩定。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