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意義不能止於記住知識點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代在變,大學生的成長軌跡也隨之改變。當下的大一新生,與28年前同爲大一新生的我,差異顯著。

1997-2001年的本科時光裡,我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幾乎天天打球,週末做家教補貼生活,會大膽追求心儀的人,也常約着下館子聚餐。我們偶爾泡圖書館,大多是在考試周前。那時的大學生活,開心、輕盈又充實——課堂學習、考好成績固然重要,卻不是大學生涯的全部。

如今作爲大學教師,我目睹的現狀是:現在的大學生過得辛苦又疲憊。很多大一新生剛入學,就開始規劃轉去熱門專業、刷高績點,爲保研或考研鋪路。不少人起早貪黑泡在圖書館,埋頭讀書背書,只爲考取各類資格證書。

不少同學在教室裡上課的常態是,自己打開筆記本電腦做自己的事,所謂的“自己的事”就是“與考研或考公有關的事”。無論課程是必修還是選修,只要不是考研目標院校的必考科目、與考研關聯不大,就“人在心不在”。你不是要記考勤嗎?我來,但我就是不聽,你講你的,我複習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每到學期末考試周或考試結束後,給任課老師留言“求撈”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很多學生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考研或考公,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在校期間的平均成績當然也“有用”,經常不去上課,去上課了也沒聽,怎麼辦?只能“求撈”。

我深知這背後有現實因素的驅動:就業形勢嚴峻,本科文憑難以敲開優質用人單位的大門;“唯學歷論”仍在盛行,急功近利、精緻利己的思想也影響着年輕人。這些不良環境與風氣,短期內難以改變。

我想說的是,上大學的意義不應止於記住知識點、考出好成績。大學最核心的功能與意義,在於爲大學生塑造思維方式,培育他們的好奇心、探索欲、探究精神、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提升其對真實生活的感知力與辨識力,堅定他們對某種價值觀與人生觀的篤信與追求,助力他們明確並踐行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及引導他們爲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進程貢獻力量。

筆者斗膽對大一新生提幾點建議。

把心態調整好。不要被別人牽着鼻子走,試着保持從容,按自己的節奏前行,在探索中找到真實的自己,逐步明確大學定位、專業方向與人生目標。要知道,專業與人生目標的確定需要過程,急不來。唯有慢慢體驗大學生活,通過學習不同專業知識、發現自身潛能、積累智識,才能找到更接近“真我”或“本我”的自己。

對知識的認知要寬泛與廣義一些。不要把知識狹義地理解爲書本知識,從老師那裡輸出的知識,更不要功利化地解讀爲“唯有考試涉及的知識才是知識”。知識有很多分類,專業知識很重要,專業之外的知識也很重要;源於真實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的知識很重要,看似無用的知識也很重要。我的意思是,大學生需要學習的決不能止於專業內的知識,還需要廣泛涉獵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識。

要厚植多元與包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人生本就有多樣面向、多種活法,所謂成功或理想的人生,從不是隻有一條路徑可走。當物質基礎得到一定保障後,更應追求精神層面的豐富與多元,避免做“單向度的人”“同質化的人”或“高度趨同的人”。大學是一個小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思想與觀點,浸潤其中,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會受到影響,甚至發生重大改變。大學生當抓住這樣的寶貴機會,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

大一新生不妨多參與各種活動,多接觸不同背景的人,多瞭解不同的觀點與思想,多踏勘大學所在的城市及社區,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課大大方方去旁聽,閱讀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而不限於本專業,讓自己的潛能得到開發與激發,讓自己接近一個完整與“全能”的人。如此,大四畢業時,我們就會自信滿滿。因爲我們已經很瞭解自己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適合幹什麼了,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與判斷了。

(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