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15%,旅遊服務增速最快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張旭 北京報道
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
商務部8月4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達38872.6億元,同比增長8%,出口16883億元,增長15.0%,進口21989.6億元,增長3.2%。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實現6%的增速,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規模較大,金額達到5293.8億元,增速12.7%。
對於這一成績,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服務貿易的亮點體現在進出口規模穩步擴大、出口明顯快於進口、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方面。
“具體而言,服務出口增長15%,顯著高於進口增速,服務貿易逆差同比大幅收窄,反映出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不斷提升,數字服務、旅遊服務、金融服務出口均表現突出。同時,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增長顯著,結構佔比持續提升,成爲拉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旅行服務成服貿第一大領域
旅行服務成爲上半年服務貿易一大亮點。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旅行服務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達10802.9億元,增長12.3%,爲服務貿易第一大領域。其中,出口增長68.7%,進口增長5.5%。
洪勇分析稱,上半年旅遊服務貿易增速最快,主要得益於國內外人員流動的加速恢復、中國出境遊逐步開放以及入境遊明顯回暖。
一方面,隨着國際航班運力恢復,中國居民境外旅遊、留學需求快速釋放。另一方面,中國擴大了免籤政策覆蓋範圍、提升外籍人員來華便利化水平,入境旅遊持續復甦,世運會、各類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也進一步帶動國際遊客增長,使旅遊服務進出口成爲服務貿易中增速最亮眼的領域。
截至目前,中國已對55個國家實行過境免籤並將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有效帶動外國人到中國旅遊、從事商貿活動。隨着入境遊持續升溫,優化離境退稅政策等成效初顯,帶動入境消費不斷擴大。
據國家移民局數據,上半年出入境外國人3805.3萬人次,同比增長30.2%,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1364萬人次,同比增長53.9%。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上半年離境退稅銷售額同比增長94.6%。
商務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今年4月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出臺便利入境旅遊者購物“優化退稅服務”的8條措施。各地也結合自身特色,推出一系列舉措。
7月3日,上海市商務委等六部門印發《上海市優化離境退稅消費環境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提升國際消費吸引力並促進旅遊經濟。
7月26日,福建省商務廳發佈消息稱,將加快離境退稅商店建設,挖掘、發動具備市場潛力的國際名品、國貨潮品、老字號、非遺、禮品、特產、文創品牌等店鋪成爲離境退稅商店,並優化離境退稅商店備案流程,形成佈局合理、購物便利的退稅商店網絡。
一系列舉措的推出,促進了跨境支付、境外接待、旅遊平臺等配套服務的增長,使得服務貿易的增長效應更加明顯。
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領跑
上半年,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5025.4億元,佔服務貿易總額的38.7%,其中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分別以12.7%、3.1%的增速領跑細分領域。
洪勇解釋稱,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主要涵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專業和管理諮詢服務,以及文化娛樂服務等領域。這類服務貿易具有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大、對產業升級帶動明顯的特點,是服務貿易結構優化的關鍵力量。
“下一步,應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大數字服務和專業服務的市場開放力度,支持企業開展服務外包和國際合作,建設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加快數字技術和服務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國際競爭力強的領軍企業,持續提升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洪勇說。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7月18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貿易強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王文濤介紹稱,服務貿易創新提升。2024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首破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我國首次對跨境服務貿易實施負面清單管理,2024年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額比2020年增長38%。
今年以來,多地圍繞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出臺舉措。《江蘇省創新提升數字貿易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以數字貿易爲牽引,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30年,全省服務貿易規模達到6000億元。《陝西省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25年至2027年,陝西省服務進出口額年均增長達到8%。
展望下半年的服務貿易發展態勢,洪勇認爲機遇與挑戰並存。“下半年,隨着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以及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將給數字貿易、跨境電商、文化旅遊等服務貿易新業態帶來重要機遇。但也面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需疲軟,以及部分國家服務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等挑戰,需密切關注並提前做好政策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