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元高價買鴻海,跌破100元長抱「不動作」也能致富?前金控副總的等待學「比人家多賺一倍」
鴻海 路透
作者:黃嘉斌
不一定要買股王,但要觀察領頭羊
前面的例子都是以優質、具代表性的公司作爲領頭羊,但是,千萬不要忽略了領頭羊也是投機性的指標。當市場上股價活潑的公司都是一些中小型股,或是以轉機爲題材,卻缺乏具體數字證明的股票在表演時,投資人就要特別注意了。一般來說,這就是空頭行情的表象,因爲籌碼(多爲主力着墨)與消息當道,充滿投機性,投資人此時應該有所取捨。
在投資操作上,人人都希望能站在浪頭之上,提前掌握下一波浪潮與趨勢的動向,以便及早佈局,再被推上浪頭,而且最完美的就是在行進間再跳上另一個浪頭,一波接着一波,完美銜接,但這恐怕很難做到。現實的情況是,預先等在大浪之前都有困難了,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觀察行進間的大浪,只要這個波頭還沒結束,後面跟隨的小浪就不會結束。
投資人不一定要持有領頭羊的公司股票,因爲有些股票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買的,在浪頭的更迭間觀察出趨勢變化,將更有助於投資策略的擬定。如果認真檢視個人投資的成敗,一定可以發現自己在某些特定的行情模式或性質的個股上,勝率似乎比較高,那就要好好把握這類浪頭出現的時機。
在三十餘年的投資生涯中,我從來沒有買過「股王」,卻不斷嘗試着預測有哪些公司將成爲股王或股後。畢竟,持有最貴的股票與漲幅最大的股票,不見得會對自己的投資獲利有最大的貢獻,但是預測股王或股後會出現在哪裡,進一步觀察領頭羊的走勢,卻是選擇投資策略與標的非常重要的一環。
「掌握潮流又創造需求」, 這檔股必賺!
是流行?還是潮流?一字之差,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確實不容易分辨,不過,我曾聽長輩說過一句話:「傳統曾經現代過,但是現代未必能成爲傳統。」借用這句話的精髓即是: 「潮流常從流行開始,但是流行卻未必能成爲潮流。」因此,流行與潮流的研判關鍵,即在於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
如何才能禁得起時間考驗? 經濟學上說:「需求創造供給。」直接點出重點――需求,只有提供真正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解決方案,才能可長可久。舉例來說,蘋果出產的iPad,一上市立即熱賣,還造成風潮,它滿足了大多數人希望「操作簡單」、「只想上網」的需求,因而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區塊。
既然如此,流行之初如何研判能否成爲潮流呢?我建議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研判,首先是從「需求強度」分析,可以從英文的「Must」(必須)、「Need」(需要)、「Nice to have」(有的話也不錯)三個等級來看,如果該產品對於滿足我們的需求有強烈的必要性,比如現在幾乎人人離不開手機,這個需求強度便達到「Must」等級,所以蔚爲潮流的機會就很高。
第二個階段的研判,就是成爲流行性商品後,是否只是曇花一現。根據經驗法則,有一個具體的魔術數字可以參考,那就是「1,000 萬個單位」。如果產品的年度銷售量可以突破1,000 萬個單位時,應該就形成了趨勢或潮流,因爲這代表着幾個意義:
1. 有足夠的樣本數(消費者),證明該產品可以被市場普遍接受。
2. 這樣的規模表示不是小衆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很可能是大利基。
3. 這樣的規模足以形成一個產業讓供應商積極投入,有利於產業長期的發展。
還記得當第一代PDA(個人數位助理)產品推出時,聲勢浩大,也有多家廠商競相投入產製,結果年銷售量在朝1,000 萬臺突破之前便停滯了,然後很快的走下坡、「退流行」。此外,「數位相框」也是一個短命的流行商品,同樣難以突破「1,000 萬臺」這個障礙,如今這些商品在市面上已難見蹤跡。請記住,在投資領域中,唯有掌握新潮流的個股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的《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多年來我堅持照這些口訣,簡單操作就賺錢!》
作者:黃嘉斌
曾任東吳大學企管系兼任講師、基金經理及綜合券商投資事業處負責人等。
擅長掌握臺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佈局。曾精準預測,臺股在2008年會進入一波大修正,不僅在當年金融海嘯全身而退,更搭上景氣復甦列車。對於後來2018年的修正與2022年10月的股市轉折復甦,以及2024年的修正,也甚早就提出警示。
着有《臺股大循環操作術》、《養股,我提早20年財富自由》(以上皆爲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