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億護盤資金將涌入A股,上市公司密集推出回購增持計劃

4月7日至8日,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中國電科、中國石油等相繼宣佈增持。與此同時,中國央行、社保基金、國資委以及地方國資也作出表態,將出手維護市場穩定。

同一時間,A股公司密集發佈增持計劃與股份回購公告,上市公司及其股東方將以真金白銀來表達對發展前景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堅定信心。

4月8日晚間,五糧液發佈公告稱,其大股東五糧液集團公司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計劃於6個月內將增持5億~10億元五糧液股票。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注意到,此次增持規模較2024年的5億元實現翻倍,兩次增持累計最高可達15億元,創白酒企業近年來單一大股東增持金額新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五糧液作爲白酒龍頭企業率先行動,通過增持有效對衝資本市場短期情緒波動,爲投資者注入“強心劑”,其“壓艙石”效應預計將帶動白酒板塊估值逐步修復。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目前五糧液股票估值(TTM)15.71倍,股息率超5.54%。該分析人士認爲,若考慮2024年分紅率不低於70%,疊加業績穩健增長的態勢,五糧液投資性價比凸顯。

4月8日早間,貴州茅臺發佈公告稱,截至2025年4月7日,公司已累計回購股份131.5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0.1048%,購買的最高價爲1584.06元/股、最低價爲1417.01元/股,已支付的總金額爲19.48億元(不含交易費用)。

貴州茅臺表示,將按照回購金額上限,儘快完成剩餘約40.5億元的回購及股份註銷程序。

貴州茅臺公告中還提到,公司已着手起草新一輪迴購股份方案,公司控股股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已着手起草增持方案,後續公司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及時披露相關公告。

8日,《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向瀘州老股份有限公司諮詢其控股股東瀘州老窖集團增持計劃進展情況。

公司回覆稱:目前瀘州老窖集團增持工作正在推進實施,公司將按規定及時披露進展情況。

據悉,瀘州老窖集團於2023年12月15日~2024年6月15日增持了瀘州老窖股票1140200股,並於2025年3月再次披露增持計劃,擬在6個月內使用增持專項貸和自有資金1.5億~3億元增持瀘州老股票。

4月8日晚間,光大銀行(601818.SH,06818.HK)發佈關於控股股東增持股份計劃的公告稱,爲充分發揮作爲光大銀行控股股東作用,傳遞對光大銀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對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支持光大銀行高質量發展,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擬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2個月內,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繫統以集中競價等合法合規方式增持光大銀行A股股份,增持比例合計不超過2%。

公告稱,本次增持計劃資金爲光大集團自有資金。光大集團承諾在本次增持計劃實施期間及法定期限內不減持所持有的光大銀行股份。

4月8日晚間,A股公司密集發佈增持計劃與股份回購公告(部分名單如下):

三峽能源:控股股東擬15億元至30億元增持公司股份。

中國海油:實控人擬20億元至40億元增持公司A股及港股股份。

海油工程:控股股東擬3億元至5億元增持公司股份。

仙鶴股份:控股股東擬3億元至5億元增持公司股份。

成都銀行:實控人控制的股東擬增持公司股份3979.44萬股—7958.87萬股。

哈爾斯: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擬600萬至12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

長城證券:控股股東擬5000萬元至1億元增持公司股票。

川投能源:控股股東擬5億元至10億元增持公司股份。

浙江交科:控股股東擬增持1%至2%公司股份,擬增持價不高於8.77元/股。

浙商中拓:控股股東擬增持公司1%至2%股份,擬增持價格不超10.08元/股。

浙商銀行:董監高等擬合計不少於20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

艾羅能源:實控人擬2000萬元至30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

立訊精密:實控人提議10億至20億元回購股份;實控人之一王來勝擬2億至3億元增持公司股份。

大華股份:擬3億元至5億元回購公司股份,用於減少註冊資本。

TCL科技:董事長提議7億元至8億元回購公司股份。

華工科技:董事長提議3億元至4億元回購公司股份。

新和成:實控人提議3億元至6億元回購公司股份。

紫光國微:董事長提議1億元至2億元回購公司股份。

宏潤建設:董事長提議公司1.5億元至3億元回購股份。

芯瑞達:董事長提議1000萬元至2000萬元回購公司股份。

中京電子:董事長提議3000萬元至5000萬元回購公司股份。

國投智能:董事長提議3000萬至5000萬元回購公司股份。

富佳股份:實控人提議公司1000萬元至3000萬元回購股份。

國金證券:擬使用5000萬元至1億元自有資金回購股份。

中科創達:擬5000萬元至1億元回購公司股份。

據不完全統計,從4月7日盤後截至發稿,超80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或增持公告,投入資金總額超百億元。據瞭解,本輪有不少上市公司回購增持行動使用了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孫志成 杜波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app、公開資料、上海證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