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爺寫《我的母親》,爲何看哭網友?
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一位農民工大爺挑戰高考作文《我的母親》,不足千字,卻讓人落淚哽咽。今天我們想用幾分鐘的時間,和您一起讀一讀這篇感動全網的作文。
“今天,我巧遇拍短視頻採訪,還需要抓題,因爲我是這羣工友中唯一上過高中的,兩個女孩子就選中了我。我有幸抓到了‘我的母親’這個標題。重溫母親的回憶,讓我思緒萬千。”
安大爺是太原古交市某村的農民,他今年六十多歲,讀過高中,當過兵,退伍回家後務農種地,也常去城裡打工。文中的“兩個女孩子”是發起創意挑戰的自媒體博主,她們在太原火車站勞務市場隨機尋找路人蔘與高考作文創作挑戰。也就是在這次挑戰中,安大爺抽中了1957年高考作文題,成就了這篇感動全網的文章。
在文中他這樣描述母親:
“她包的餃子,那叫一個香,是窮日子裡最盼的念想。過年是她最累的時候,洗洗涮涮,準備年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可臉上總掛着笑。看着我們放炮仗那股高興勁兒,她比我們還樂呵。再破的衣裳,經她的手也給我們拾掇得乾乾淨淨。”
寥寥數語,母親溫柔、勤勞的形象躍然紙上。在窮困的年代,全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而母親總是把餃子先盛給孩子們,自己最後吃。這些瑣碎又真實的生活片段,沒有刻意的雕琢,卻像一把溫柔的小刀,輕輕劃開了網友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人不禁紅了眼眶。安大爺沒有提過一句“思念”,卻句句都是思念。他說:
“母親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頭的老墳地裡,她的模樣、她的一舉一動,就跟在眼前似的。”
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從未忘記母親的模樣。他是家庭的頂樑柱,在城市之間用自己的脊樑扛起了家庭的擔子。或許,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想起母親,酸甜苦辣的感覺也會在頃刻間涌上他的心頭。他鼓勵自己:
“我在城裡幹了大半輩子苦力,扛水泥,扎鋼筋,爬腳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繭,累是真累。可想想母親當年端那口大鐵鍋的勁兒,想想她凍得發抖還咬牙撐到天亮的樣子,我這力氣就又上來了。
母親沒享過福,可她教會我的,就是這骨子裡的硬氣和對家的擔當。我得把您撐起來的這個家,接着撐下去,撐穩當。”
安大爺的母親終年辛勞,五十多歲便積勞成疾離世,留給八個孩子的是村頭不起眼的小土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普通的農村母親卻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十口之家的重擔。當年圍在竈臺前,等着吃母親包好的熱乎餃子的小娃娃,後來從兒子變成了父親,又變成了爺爺,像母親一樣,扛起了家庭的擔子。其實想想,我們每個家庭也是這樣,完成着這樣一代人託舉一代人的旅程。用自己的一生,去解關於愛、關於生存、關於失去、關於思念,甚至關於生命歸處的題。
在文章的結尾,安大爺也提到了自己的歸處。他說: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我已經當了爸爸,又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裡挨着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這是一個兒子對母親最樸素的告白,也是一位老人對生活與生命給出的最質樸的答案。在經年累月的發酵中,沒有冰冷的算法,也沒有虛構的套路,安大爺的文字用帶着泥土味、汗水味的白描,讓網友們真實地明白了爲什麼“AI無法替代人類”。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網友們看過了太多劇本,聽過了太多浮誇言辭,卻依然會爲這樣一篇樸實的文章感動落淚,恰是因爲安大爺從沒有想感動任何人。他不帶有任何目的,沒有任何的說教,就那樣安靜地講述着母親的故事,每一個字都遵從了內心,每一句話都是出於本意,每一份思念都那麼地隱忍,卻又那麼地熱烈。如今,人人都喊着要“吃點好的”,但卻總是忘了,沒有“添加劑”的“粗茶淡飯”,纔是最有人味兒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