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崩塌403公尺 河牀陡升50米

林保署的「數值高程模型」呈現馬太鞍溪全河段災後地形變異,堰塞湖周邊深藍及紫色顯示崩塌情形,中下游河道紅、橘色爲堆積區域,右方沖積扇形狀的黃色區域則是覆蓋河道及農田的土砂。(農業部提供/賀培晏臺北傳真)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林保署所屬航測及遙測分署產出精度高達1公尺的數值高程模型(DEM),比對災前地形資料,驚見從上游山區到下游河道都出現大幅地形變動。數據顯示,形成此次堰塞湖的山體崩塌,最大深度達403公尺,規模相當驚人,而中下游河道因大量土石堆積,河牀高度較災前高出40至50公尺。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出,昨經無人機空拍顯示,堰塞湖水位已降爲1020.3公尺、面積減爲12.6公頃、蓄水量減爲585萬噸,是原量體的6.4%,蓄水量持續減少,預計2日由空勤總隊至湖區裝設水位計監控。考量下游土砂淤積嚴重,維持紅色警戒,並追加堰塞湖集水區明顯降雨及地震震度5弱以上警戒。

中央災變中心統計,花蓮洪災截至昨下午7時共18死、139傷、6失聯。花蓮縣消防局搜救鎖定大同村佛祖街與大平村武昌街有5件6人失聯;現場一名義消坦言,這次搜救「根本就像大海撈針」,淤泥深達3、4公尺,不僅機具難進入,還不斷滲水、坍塌,增加危險性,「我們只能一點一點挖,速度非常緩慢,說是和時間賽跑,其實更像和泥巴拔河。」

中央災變中心說,馬太鞍溪橋遭洪水沖斷,預計本月15日完成架設涵管便道,明年1月底完成鋼便橋,橋樑復建明年底單向通車,2027年恢復全線通車;洪災毀損3處堤防,長度約2860公尺,迄昨已搶修1300公尺,預計2周內完成搶修,3個月內完成加強加固,明年汛期前完成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