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不隔供與需:吉粵農業合作深化“四個共享”“五個一批”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張夢琦 龐詩雋 實習生鄧佳怡 廣州報道

一年之計在於春。2月21日,吉粵召開農業合作“新春第一會”,推進省際交流再上新臺階。

此次大會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指導、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發起,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召開,在吉林省數字農業產業園、廣東區域協作消費幫扶產品交易中心兩個會場連線舉辦,聚集了吉粵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採購商、出口商、網紅、餐飲企業、科研專家代表等近百餘人,大會定調“四個共享”“五個一批”,共同探索合作框架和路徑。

什麼是“五個一批”?2024年7月,在吉粵兩省農業企業視頻對接活動上,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指出,吉粵合作要落地落實“五個一批”工作,即推動支持一批吉粵龍頭企業結對子、創立一批吉粵農產品前置倉、推動兩省互設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專區、推動吉粵農產品加工和預製菜企業互設一批“共享工廠”、組織吉粵資源共同打造一批“網紅”產品。

近年來,吉粵農業合作走深走實,在共享市場體系、共享生產車間、共享儲存雲倉、共享科研平臺的“四個共享”框架下,邁入資源深度共享、成本協同共控、品質聯合共管的全新合作生態。

此次活動進一步實現了兩省供銷資源的精準對接,吉粵協作邁入“實體落地”階段,其核心在於以“四個共享”打破要素壁壘,以“五個一批”貫通產業循環,爲全國農業區域融合發展打造樣本。

吉粵省際列車何以駛向國際?

小冰麥、特色麪點、人蔘陳皮普洱熟茶等“吉粵優品”亮相兩地會場,熱烈的討論由此展開。與會代表化身“好物推介官”搶麥發言,從融入大灣區再到開拓北美、東南亞市場,都對今年的省際國際合作表示期待。

“這是我們黑土地的‘金色心臟’,蛋白質含量比國標高15%。”據吉林洮南聖一金地生物農業董事長龔政介紹,小冰麥品質優良,但受限於市場半徑,難以南下。

得益於吉粵“共享工廠”模式,農產品的供銷雙方不再“踏破鐵鞋無覓處”。廣州五粒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麥濤當即表示:“我們公司60%以上的產品都是米麪加工品,一直在尋找優質的米麪原料供應商。直到收到洮南聖一寄來的樣品後,立即達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加緊新品研製,爭取把吉林人蔘這一超級大單品也融入其中,共同打造走入灣區、走向世界的優質米麪加工製品。”

瞄準高端社區市場,廣東省餐飲企業代表、粵港澳餐飲供應鏈產業聯盟秘書長範曉和提出可開發小包裝功能性麪粉產品,打造“社區健康廚房”計劃,在廣州越秀區開展“一百個家庭”試點項目。

廣東作爲農業出口大省,“融灣入海”是所有特色農產品的目標。2024年1至11月,廣東累計出口額達169.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長1.6%,佔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8.3%。會上,與會方共同分析海外市場前景,期待吉粵省際列車駛向國際。

“目前,我們共推廣出口品類超60個,產品穩定銷往30餘個國家和地區。吉林的大米、小麥、玉米、人蔘等產品質量上乘,人蔘酒、人蔘蜜、人蔘咖啡等加工品也在美國、加拿大市場有廣闊市場前景。”廣東省出口商代表中荔集團市場總監黎焯鋒表示,去年助力琿春華瑞參業成功獲得美國市場的准入認證,今年將繼續借助廣東“12221”市場營銷體系,利用自身出口渠道優勢,推動粵吉農產品出海歐美市場。

針對東南亞市場,廣東省電商代表春豐天集董事長王澤鋒也積極表態:“東南亞對健康食品需求旺盛。目前公司正謀劃在泰國設立跨境電商食品產業園區,希望和與會企業達成合作。”

如何突破市場認知的“北緯45°”?

這場雲端會議精確詮釋了現代農業的“互聯網速度”。新春第一會後,吉粵雙方“新春第一單”呼之欲出。

洮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洋宣佈小麥產業三大升級計劃,一是推廣“燕麥+小冰麥”雙季種植模式,目標擴容至15萬畝,二是推動麪粉、麪食年產能提升5倍至10萬噸,三是聯合中國科學院創新“紅黃藍”技術體系;廣東恆興集團“共享工廠”向吉林企業發起邀約,以“六魚三蝦一蛙”預製菜爲基底,研發“蝦餃”“魚肉麪包”等融合產品,讓海洋蛋白與吉林糧倉碰撞出新火花。電商聯盟更交出不俗成績——鹽田供應鏈單點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多主體+達人矩陣”模式即將全國複製。

“互聯網速度”的背後,是吉粵兩省摸索出的長期、深入的合作模式。2024年以來,吉林和廣東兩省藉助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廣闊市場和吉林“中國向北開放出口”的區位優勢,創新形成共享市場體系、共享生產車間、共享儲存雲倉、共享研發平臺“四個共享”合作模式,先後7次組織企業開展實地互訪、展會交流,全面推動吉品南下、粵品北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供需對接,此次會議還達成了研發平臺的合作意向。“去年聯合開發的人蔘熬茶首月爆單10萬件,未來將依託功能食品實驗室,推動小冰麥向高附加值產品躍升。”針對小冰麥產業,廣東省研發團隊代表、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傅曼琴提出了三個方向:一是技術創新,研發高效環保加工技術,挖掘小冰麥營養特性;二是功能食品開發,依託農業農村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開發功能性麪食產品;三是產業鏈延伸,利用麥麩等副產物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用科學數據支撐品牌建設。

從供需到研發、從省際到國際,吉粵農業合作貫穿全鏈條、輻射向世界。根本上,這是一場關於農業市場效率的底層邏輯探索,如何打破市場認知的“北緯45°魔咒”?

農業價值公式可簡化爲:生產價值=市場半徑-生產半徑。吉林坐擁黑土地資源,但生產半徑相對固定;廣東憑藉大灣區市場優勢,可助其將市場半徑拓展至東南亞乃至全球。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提出,破局“北緯45°魔咒”,關鍵在“三個廣度”。一是認知廣度,吉林需跳出“原料輸出”思維,廣東應突破“地域消費慣性”,如恆興集團將吉林山珍融入預製菜,使附加值成倍增長;二是需求廣度,東南亞消費者青睞“天然無添加”,這恰與小冰麥特性契合。春豐天集建議主打健康概念跨境出海,首批試水泰國市場;三是協作廣度,構建“產地初加工+灣區精加工+海外深加工”三級體系。中荔集團已打通FDA認證通道,下一步將聯合吉林企業開發符合歐美標準的人蔘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