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成功舉辦“六十雪域繪綺章·青春觀影頌團結”活動
本文轉自:人民網-西藏頻道
2025年8月3日,當最後一幀《我和我的祖國》畫面定格在山南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的熒幕上,60餘名青少年齊聲高唱的主題曲高亢嘹亮。這場由山南市民政局主辦,市政府婦兒工委辦、市婦聯、團市委協辦,山南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山南市民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持續七天的“六十雪域繪綺章·青春觀影頌團結”公益輔導暨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不僅是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的盛宴,更成爲了解新時代邊疆地區未成年人思想引領工作的鮮活樣本。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歷史節點,山南市民政局以“視聽+思考+實踐”的形式組織的活動,有效達到了回顧西藏曆史成就、強化思想引領、激發愛國熱情、促進民族團結的效果。
歷史座標中的教育創新:從“記憶傳承”到“價值重構”
“當孩子們用粘土捏出天安門城樓的飛檐時,他們觸摸的不僅是建築形態,更是國家的象徵。”山南市民政局副局長楊忠平說。
在實踐課堂環節,山南市未保中心突破傳統說教模式,將國家符號轉化爲可感知的創作素材。孩子們用灰白粘土塑造布達拉宮基石時,指導老師同步講述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在製作“迷你青藏鐵路”模型過程中,志願者結合《天路》影片,解析“挑戰世界屋脊”背後的科技突破與民族精神。這種“具象化-歷史化-價值化”的三階引導,使抽象的愛國概念具象爲可觸摸、可理解、可共鳴的情感體驗。
紅色影片的選擇同樣有的放矢。《農奴》與《紅河谷》形成歷史縱深對比,前者展現舊西藏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後者刻畫漢藏軍民團結抗敵的壯烈;《天路》與《長征》則構成建設與犧牲的時空對話,凸顯不同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共同追求。這種編排策略,幫助青少年在歷史脈絡中理解“團結”的永恆價值,避免愛國主義教育陷入碎片化、口號化的窠臼。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協同機制:從“政府主導”到“生態共建”
活動背後,是山南市構建的“1+12+N+N”未成年人四級聯動關愛保護體系以及“五社”聯動模式的深度實踐。山南市民政局作爲樞紐,整合婦聯、團委等多部門資源,聯動多家社會組織與社會羣體,形成“決策-執行-反饋”的閉環系統,全方位構建了“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位一體的未成年人保護模式。
在具體實施中,該協同機制展現出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市民政局負責協調統籌;市婦聯提供的“愛心大禮包”不僅包含學習用品,更附有《西藏和平解放紀事》連環畫;團市委組織的“青年講師團”將孔繁森事蹟改編爲沉浸式話劇;民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發的“觀影思考手冊”,通過填空、繪圖、情景模擬等互動形式,引導青少年深度參與。
“這種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模式,讓專業機構做專業事。”參與活動的社會工作者羅布卓嘎舉例說,“在‘書香潤童心’環節,我們聯合本地非遺傳承人,將唐卡繪製技藝與英雄故事結合,孩子們在調色勾線中自然領悟到文化傳承與國家認同的內在聯繫。”數據顯示,活動期間形成的“未保”工作總結,爲後續服務工作制定提供了精準依據。
邊疆治理現代化中的少年擔當:從“受教育者”到“建設者”
活動成效不僅體現在100餘份手工作品與60餘份感悟手記中,更外化爲青少年的行動自覺。在“未來西藏建設者”主題討論上,14歲的旦增羅布(化名)提出“利用太陽能資源開發青少年科普基地”的設想;來自牧區的德慶措姆(化名)構思了“雙語愛國故事APP”。
以上變化印證了山南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的目標:通過系統性教育,培育具有歷史縱深感、文化自信力、時代使命感的新一代邊疆建設者。正如山南市未保中心負責人所言:“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記住西藏和平解放的日期,更要讓他們理解爲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不僅要教會他們唱《歌唱祖國》,更要讓他們懂得爲何要守護國土安全。”
當夕陽爲布達拉宮鍍上金色,一羣參與活動的青少年正用藏漢雙語在黑板上書寫“祖國萬歲”。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畫面,恰似本次主題電影周的縮影: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在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中,雪域高原的少年們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着愛國主義的當代內涵。這場始於電影、終於行動的教育實踐,爲邊疆地區未成年人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山南樣本”。當愛國主義教育真正紮根於文化土壤、生長於時代語境、綻放於青春實踐時,便能激發出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