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花蓮兒童之家是孩子的避風港 長大後報恩心繫「永遠的家」

職籃新秀高錦瑋(左)從小愛打籃球,曾在善牧基金會花蓮兒童之家成長茁壯,也回饋給兒童之家。圖/TPBL提供

球星高錦瑋捐款300萬給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花蓮兒童之家傳成佳話,兒童之家長年照顧因家庭變故、受虐等需要安置的孩童,成爲許多孩子的避風港,這裡不只是暫時的庇護所,更是孩子們心中永遠的「家」。

有在外縣市工作的孩子,過節時總是送禮到基金會,不幸發生天災後,主動傳訊息關心大家情況,孩子與社工彼此就像家人一樣。

善牧花蓮兒童之家主任陶明蕙分享,有位曾在育幼院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在豬肉攤工作,每逢過年過節,總會自掏腰包買豬肉與香腸送回兒童之家,雖然只是簡單的送禮,背後其實是表達「現在有穩定的工作,我過得很好,請不要擔心」,這份深厚的情感,就是來自於對家的牽掛。

陶明蕙說,還有不少孩子即使離開兒童之家多年,也會特地在每年固定的出遊日排假參加活動,與院內孩子們玩耍、同樂。回到兒童之家時,他們就像回到童年,重新變回那個需要撒嬌、需要擁抱的自己,有的孩子甚至回來詢問可否拿保久乳,那是他們童年熟悉的味道,也是家的象徵。

善牧花蓮區主任曾梅玲表示,這裡讓孩子們知道,只要回來,就有人在等他,每個孩子的回饋方式不同,有人帶食物,有人帶笑容,有人帶故事,但每一份心意都代表歸屬感與感謝。

善牧基金會不僅安置兒童,也包括受暴婦幼的庇護,全年無休,24小時提供支持。陶明蕙因長年奉獻,2019年更獲頒衛福部紫絲帶獎,肯定其在保護機構中的卓越貢獻。

除了長大成人的孩子報恩外,兒童之家每年發起騎單車挑戰,陶明蕙說說,帶領孩子騎單車三天兩夜,從花蓮出發騎到臺東,年紀最小的孩子只有國小二年級,期間住宿在捐款人的家,不但幫忙打掃,還有摘水果、除草,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練習解決問題的機會。曾經摘水果送給平常送物資的人,孩子們騎腳踏車後座綁着橘子,騎了40公里載水果到善心人士家,看了十分感動。

善牧基金會花蓮區主任曾梅玲(右)、花蓮兒童之家主任陶明蕙(左)很高興高錦瑋找到實現加入職籃的夢想,感謝他捐贈300萬元。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