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攜手”情意綿長——來自脫貧地區的東西部協作全景掃描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題:“山海攜手”情意綿長——來自脫貧地區的東西部協作全景掃描  新華社記者駱飛、林碧鋒、鄒欣媛  前些年,一部“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圈粉”無數人,也讓人們對東西部協作——我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有了更深入瞭解。  “山海攜手”情意綿長。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以來,東部8個省(市)積極與西部10個省(區、市)開展幫扶協作,不斷拓展幫扶領域,逐漸形成區域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爲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協作:更注重“造血式”幫扶

如今,能在“家門口”的工廠上班,是曾在外打工多年的彭義琴最高興的事。“每月工資四五千元,而且離家近,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她邊操作縫紉機邊說。  在雲南省鎮雄縣呢嚕坪紡織服裝產業園,上海傾情幫扶,吸引了多家服裝廠從東部搬來這裡,彭義琴所在的雲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相較於沿海地區,這裡人力資源優勢更明顯。”該公司負責人貝國平說,目前公司吸納近300人就業,還將擴大生產規模。  對口幫扶以來,上海市松江區堅持“鎮雄所需、松江所能”,從項目、資金等方面系統支持鎮雄發展,因地制宜在當地培育產業。  放眼廣袤西部,類似在東西部協作助推下帶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實踐還有很多。  自2021年國家調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結對幫扶關係以來,廣東與貴州幫扶協作不斷深化。雙方持續推動“廣東總部+貴州基地”等“4+”合作模式落地,不斷夯實貴州產業基礎。  以畢節市爲例,2024年,廣州市安排了3個區結對幫扶畢節市7個縣(市、區),向畢節提供財政援助資金3.77億元,共建產業園區8個,引導推動93家企業到畢節投資興業,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畢節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鄭建旭介紹,廣州市不斷優化對口幫扶畢節工作模式,更加註重“造血式”幫扶,幫助全市培育多元產業體系。

人才培育: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簡稱“醫療中心”)與畢節市婦幼保健院(簡稱“畢節婦幼”)舉行簽約掛牌儀式,將其正式納入協作醫院。  畢節婦幼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年,醫療中心積極與畢節婦幼加強對接,先後選派了98名骨幹醫師駐點幫扶,幫助成立了兒內科、兒外科等多個專業學科,推動這些學科專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爲全市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從基層醫療到教育領域,從雙向掛職到駐村幫扶,進入過渡期以來,東部省(市)強化人才協作和智力支持,通過實施“組團式”人才支援、柔性引纔等方式,持續爲脫貧地區人才隊伍注入新力量。  在內蒙古自治區,北京市積極推動教育倍增計劃,自治區525所中小學、31所職業學校等與北京市學校“手拉手”,讓北京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自治區的孩子。  滬滇協作讓地處我國烏蒙山區的脫貧羣衆同享“上海醫療技術”。  “很感謝曹醫生爲我做心肌梗死手術,挽救了我的生命。”從雲南省彝良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康復出院的48歲村民陳興雲連連道謝。  去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曹衡博士和另外4位專家到彝良縣人民醫院開展“組團式”幫扶,通過“傳幫帶”、學術講座等,“手把手”教授、指導當地醫生,不斷提升當地醫護人員能力。

消費幫扶:讓更多“土特產”走出去

“寧夏枸杞品質好,價格實惠……”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的獅城寧好電商網批(西部)運營基地,一個個帶貨團隊正激情四射地直播帶貨,努力讓更多西部“土特產”走向全國。  鹽池縣這個電商基地的發展,得益於福建省石獅市對口幫扶。這些年,鹽池縣搶抓東西部協作機遇,將電子商務產業確定爲縣級重點產業,通過推動電商與農業、商貿等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消費幫扶,逐步解決過去受制於地理位置偏遠、銷售渠道匱乏等“土特產”銷售難問題。  “電商上下游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我們把資源對接過來,在鹽池建立起覆蓋供應鏈、運營、倉儲等全要素的電商體系。”電商基地負責人施志雄說,目前,基地已有72家企業(商戶)入駐,實現銷售總額約10億元。  銅仁抹茶、畢節天麻、遵義紅茶……這些年,越來越多貴州好物走進廣州市場。去年,廣州累計採購、幫助銷售畢節市農副產品33.24億元。  雲南省昭通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光華說,通過消費幫扶,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和昭通多家公司簽訂採購合同,推動昭通蘋果、天麻等“土特產”不斷走出去。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東西部協作方面,今年將重點做好消費幫扶等工作,突出抓好“促消費”,推動東部省份優質購銷主體、網絡營銷資源與西部地區更加緊密銜接,促進西部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順暢銷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