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舞 福道綿長——從旅遊專列看福建文旅的“破圈”密碼
東南網4月16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 文/圖)四月的武夷山雲霧繚繞,一列繪有“朱子文化”水墨畫的列車緩緩駛入站臺,百名銀髮旅客在乘務員的協助下踏上站臺,他們手中的絲巾與站臺上的“清新福建”標語相映成趣。這是江西開往福建的“贛閩風華號”銀髮專列,也是福建三年內開通的第三趟跨省旅遊專列。 從北國雪原到長三角都市圈,從銀髮康養到國際線路,旅遊專列正以鋼鐵動脈的強勁脈動,書寫着福建文旅從“流量”到“留量”的躍遷故事。
從“市市通高鐵”到“省省通福道”
福建是全國首個實現“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四通八達的高鐵路網將八閩大地串聯成線,以更便捷、更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2023年,隨着“市市通高鐵”的福建迎來首趟跨區域旅遊專列——“清新福建號”,一場關於空間重構的文旅革命悄然開啓。這趟從東北始發的列車,串聯起吉林長白山、遼寧千山與福建武夷山,讓“山海關外”的遊客在7天6晚的行程中,體驗從林海雪原到碧水丹霞的奇幻穿越。瀋陽鐵路局數據顯示,該專列開通首年帶動入閩北方遊客量激增175%。 這一空間突破在2024年達到新高度。“絲路夢享號”以上海爲起點,創新採用“高鐵+郵輪”聯運模式,長三角遊客上午在陸家嘴品咖啡,傍晚已漫步於武夷山的漫山茶香間。車內配備五星級酒店式上下客大堂和超大景觀車窗,東方美學與絲路文化在此交融,部分客房設180度全景車廂,旅客在行進中即可臥觀沿途勝景。 2025年,“贛閩風華號”銀髮專列的開通則標誌着“2小時旅遊圈”的成型。列車採用“夜行日遊”模式,江西老人晚餐後登車休憩,醒時已置身福州三坊七巷的晨光中。時空壓縮效應下,原本3天的跨省行程化爲“週末輕度假”,成功激活銀髮羣體的碎片化出遊需求。
美景成鏈 乘高鐵暢遊八閩山海
福廈高鐵從羣山環抱的生態園林城市福州出發,南行經媽祖文化發源地莆田、著名僑鄉泉州,直抵濱海鷺島廈門,串聯起福建東南沿海城市羣的“黃金旅遊帶”,“坐着高鐵看大海”從願景變爲現實。 在平潭猴研島的礁石上,84歲的熊啓文老人對着鏡頭比出“剪刀手”,身後是“贛閩風華號”專列定製的“朱子家宴”餐車。這一細節,折射出福建旅遊從“一車千人”到“一廂一主題”的深刻轉變。 “過去旅遊專列是‘鐵軌上的旅行團’,如今則是移動的主題度假村。”南昌鐵路旅遊公司負責人坦言。以銀髮專列爲例,列車配備血壓監測手環、夜間發光地標、適老化扶手等238項適老設施,餐車推出低糖低脂的“商周文化宴”,連文藝聯歡會的曲目單都精心篩選《南屏晚鐘》等懷舊金曲。精準服務帶來顯著效益——專列客單價達普通團費的1.8倍,復購率超40%。 福建文旅借旅遊專列持續深耕細分市場。在“絲路夢享號”上,非遺大師於車廂開設建盞拉坯體驗課,外籍遊客捧着親手製作的茶盞感嘆:“這比博物館的玻璃展櫃生動百倍!”而在“清新福建號”親子車廂,AR技術將土樓牆面變爲動畫幕布,孩子們點擊屏幕即可觀看“數字蟳埔女”講解夯土牆中的建築智慧。 “福廈高鐵讓全國各地旅客領略到泉州作爲‘世遺之城’的歷史底蘊。”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對外交流科科長曾世彬介紹,短短一年間,泉州接待省外遊客佔比從三成躍升至六成,“‘高鐵+非遺’精品路線推出後,泉州文旅在福廈高鐵助推下步入2.0時代。”沿福廈高鐵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已成衆多學生羣體的生活日常。
爲文旅產業賦能 乘着列車走出去
夜幕下的武夷山茶博園,專列遊客圍坐“移動茶席”旁,茶藝師用俄語講解巖韻奧秘。這一由旅遊專列衍生的“列車+茶旅”項目,帶動當地茶企銷售額季度環比增長62%,更催生“茶山認養”“雲上鬥茶”等新業態。 值得關注的是,旅遊專列的“火車頭效應”持續釋放。南鐵在瑞昌西、雲霄等小站增設停靠,使汀州古城牆、東山島等“養在深閨”的景點接入全國客流網。列車菜單化身福建美食“推薦官”,平潭“十二金釵海鮮宴”、順昌灌蛋宴借勢登陸北上廣高端餐飲市場。中歐班列搭載的“福建世遺數字展箱”,更讓土樓影像在柏林中央車站循環展播,實現“一趟專列即一場國際文旅博覽會”。 站在福州站月臺,望着剛抵港的“絲路夢享號”與即將發車的“贛閩風華號”交會而過,交通運輸專家李教授感慨:“福建正從旅遊目的地進化爲‘山海資源配置中心’。” 更令人期待的是“流量反哺”效應。三趟專列開通後,東北赴閩投資額同比增長23%,長三角企業在武夷山設立康養基地數量翻番,贛閩聯合開發的“中央蘇區紅色專列”已進入勘測階段。當鋼鐵巨龍載着人流、資金流、文化流呼嘯而過,福建文旅的邊界早已超越地理意義上的八閩大地。 從“清新福建號”汽笛初鳴,到“贛閩風華號”穿山越海,疾馳的列車正爲福建文旅寫下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