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首批人工耳蝸集採落地,患者花費從15萬降至3萬
“正好趕上人工耳蝸集採落地,孩子順利植入了第二側的耳蝸,我心裡的大石頭也終於落地了。”3月3日中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手術等待區翹首以盼的張女士激動說道。
就在剛剛,她的孩子,一位4歲的小患者剛剛結束了人工耳蝸植入術,這場手術也讓她的家庭結束了三年半的等待。
張女士家中的三胞胎都患有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徵,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但老大在一週歲時僅植入了單側。“我家老大當時右耳聽力還可以,就一直配戴着助聽器,近幾年右耳聽力一直在下降,人工耳蝸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一直在等政策落地。”張女士說。
記者瞭解到,2024年12月,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採購量共1.1萬餘套,共有5家企業中選。2025年3月3日全國愛耳日當天,第五批國家集採人工耳蝸正式落地山東,這臺手術也成爲山東首批人工耳蝸集採落地的首例手術。
“除臨牀常用產品外,能支持3.0T核磁共振檢查的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首次進入中選範圍,張女士的孩子植入的便是這款。”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張寒冰介紹,這款人工耳蝸植入體更加輕薄,減少了磨骨深度,手術時間也因此縮短了5—10分鐘。
“人工耳蝸是重度聽障患者回歸有聲世界的‘希望之門’,但長期以來,高昂的價格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保險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建橋介紹,此次國家將人工耳蝸納入集採目錄,通過“以量換價”,中選產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75%,讓原本動輒數十萬元的醫療耗材更加親民,患者及其家庭負擔大大減輕。
據瞭解,此次手術使用的人工耳蝸植入體集採前價格約爲28萬元,一場手術下來,患者實際花費在15萬元左右。如今,人工耳蝸體內機和體外機都已納入集採範圍,患者全程花費減少到3萬元左右。
“人工耳蝸植入是幫助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聽力最有效的方法。”張寒冰介紹,雙側聽力恢復後,患者對於噪音環境下的語言識別、聽聲辨位等會更有優勢,爲使聽障羣體溝通能力盡快恢復,希望有需求的患者可以儘早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也希望全社會增加對聽障羣體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包容。
(大衆新聞記者 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