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突發泥石流228名村民無一傷亡 四川雅安如何做到?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封面新聞記者從水利部瞭解到,近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鄉突發泥石流,由於預警處置及時,住在危險區域內的228名村民就全部被安全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據介紹,7月25日16時,四川雅安市發佈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其中石棉縣有暴雨。該縣栗子坪鄉接到預警信息後,立即採聚“集中+分散”安置方式轉移羣衆。僅用不到1小時,住在危險區域內的228名村民就全部被安全轉移。當日晚7時許,暴雨來襲。26日6時,該鄉元根村1組發生泥石流,造成部分農田被毀、國道108線交通中斷。“如果沒有提前轉移和臨時交通管制,極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元根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溝長羅芳說。

廣大羣衆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源於雅安市今年以來持續健全的防汛工作體系,以及各項防禦措施針對性地落實落細。據統計,今年入汛以來,雅安市已累計避險轉移安置羣衆22萬餘人次。

該市創新建立“3人1屋”臨災處置指揮機制,即對每個山洪災害危險區,逐一設置由村組幹部或羣衆擔任的轉移避險指揮官、避險過程監管員、安置管理責任人,落實避險安置“安全屋”。目前,共設置集中安置“安全屋”315個,可安置避險轉移羣衆近2萬人。

爲確保羣衆應轉盡轉,雅安市按照每人每天25元標準落實自然災害避險轉移補助,由市級財政負擔並預拔到縣。由縣區、鄉鎮在預警解除、嚴格落實“不安全不返回”要求後,通過“一卡通”兌現發放。今年入汛以來,已累計向轉移羣衆發放補助550餘萬元。爲讓羣衆安心轉移,按照“一戶一包”爲轉移羣衆配備應急便攜包,用於攜帶應急、貴重物品,在緊急情況下實現“拎包即轉”。在集中安置點按照“一戶一櫃一鎖”爲羣衆配備儲物櫃,用於存放轉移後的隨身物品。針對轉移後家養牲畜無人餵養等羣衆關切問題,由村幹部牽頭,根據風險研判和降水實際情況,組織人員統一幫助飼餵。

該市還探索實施“溝長制”責任體系。以溝域爲單元,對全市有威脅對象的558條山洪溝、泥石流溝,逐級落實並公示縣鄉村三級溝長1559名、點長1153名。建立防範責任、任務和督查“三張清單”,全覆蓋構建以市縣鄉級領導牽頭負責,村組(企業)幹部和骨幹羣衆參與的“溝長+點長”責任體系,實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企間信息互通共享,形成“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開跑”的防災避災聯防聯動新機制。同時,以溝域爲單元繪製影像圖,編制山洪泥石流綜合防禦預案,完善分工協作、聯防聯控、調度指揮、預警響應、應急處置“五項機制”,構建起山洪泥石流聯防聯控防禦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補齊短板弱項,雅安市率先完成2025年第一批水利測雨雷達建設,目前已建成氣象雷達5部、水利測雨雷達6部。在無人區通過無人機試投自動雨量站,加強對“雲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同步監測預警。積極配合四川省水利廳完成水利測雨雷達組網,與現有雨水監測站網共同構建起“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

雅安市還建立預警信息“靶向+全網”發佈機制,通過“雅安市山洪災害防禦精準靶向智慧氣象服務平臺”,將預警信息靶向發送至各級防汛責任人,並實現信息反饋、喊醒叫應預警信息閉環。聯合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採取電子圍欄技術,將預警短信發送至預警區域內羣衆和外來人員,確保預警全覆蓋。建設“戶戶響人人響”預警平臺,實現對山洪災害危險區、地質災害風險點、在建工程工棚營地、旅遊景區、城市易澇區等高風險區域的“可視、可喊、可感知、可報警、可監測、可監督、可調度”,助力預警信息快速發佈、實時監測預警反饋、人員安全轉移安置等各方面的高效指揮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