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兵醜聞的國軍重構

(圖/本報系資料照)

當藝人王大陸爆出花360萬新臺幣買來一紙「高血壓證明」只爲閃兵役的消息時,全臺一片譁然。你可以說他怕死、怕苦、怕髒,但你更該問的是——臺灣的兵役制度,值不值得一個人用這種方式逃避?

這場閃兵醜聞不是第一次,也絕非最後一次。《CNN》報導指出,檢方指控,一個由4人組成的團伙自2016年起至2024年初,協助24名健康男子透過僞造高血壓診斷獲得免役,非法獲利達763萬新臺幣(約25.5萬美元);內政部5月亦表示,目前不法手段逃避兵役共120人,已請主管機關國防部軍醫局,研議全面修正體位區分標準,顯示閃兵是一種制度性漏洞的全面失控。雖然國防部與司法機關已依法懲處,但這類案件所引爆的社會輿論與制度性反思,顯然超越單一案件本身的法律層面。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幾位藝人是否服役,而是整套兵役體系是否仍具有社會說服力。當服役變成一種社會冷眼旁觀的笑話,而非一項公民光榮的義務時,這套制度的正當性、效率與激勵機制就已經崩潰。

兵役制度面臨的第一層困境來自於文化的斷裂。對多數年輕人而言,服役早已不再是一種榮譽或責任,而是一種不得不忍受的「人生中斷期」。社會上普遍存在着「你怎麼還沒逃掉?」的嘲諷心態,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正是制度正當性淪陷的明證。

第二層困境則是訓練機制與現代戰爭需求之間的脫節。許多服役者反映,軍中訓練多流於形式,真正與現代作戰技能相關的課程極少。根據外軍觀察,臺灣的義務役多數時間用於哨勤、打掃與內務,而非實彈訓練與模擬戰場演練。如此情況下,兵役變成象徵性的「軍事過場」,而非打造戰力的過程。

第三層問題則存在於後備軍人體系的虛設。儘管紙面上後備人力高達200萬人,但真正能動員、能訓練、能上陣的比例極低。後備體系長期缺乏數位化建檔、戰區編組與常態再訓,導致戰時難以迅速啓動,變成國防結構中的空洞支柱。

要讓兵役不再是「浪費時間的強迫勞役」,臺灣必須從制度到文化全面轉型。首先,訓練內容應轉向戰術導向,整並現有課程模組,導入城市作戰、反登陸戰、無人機操作與資安防禦等關鍵科目,並透過與國防大學與民間科技業者合作設計AI模擬與VR戰場系統,提升訓練的沉浸感與實戰力。

其次,在服役與社會接軌方面,政府應建立「兵役履歷平臺」,將役男的服役表現納入未來考公職、研究所報考與國營事業錄取的加分項目,使兵役從一段空白經歷轉爲職能資產。

第三,臺灣應推動「後備數位整編計劃」,以地區爲單位設置戰備回訓中心,並結合App管理、年度線上與實體再訓,建立「社區即防區」的地面動員系統,使後備軍人不再只是數字,而是能動員、可作戰的實體戰力。

最後,在文化面,政府與媒體應攜手打造兵役正面形象,設置「國防榮譽勳章」、「役男傑出表現月」等活動,透過紀錄片、社羣平臺等方式呈現服役故事,讓年輕人不再以逃役爲聰明,而是以服役爲驕傲。

臺灣所面臨的兵役危機,不僅是制度性的缺陷,更是整個社會對「保家衛國」4字失去情感與意志的表現。如果我們繼續以過去的視角看待新世代,繼續容忍制度虛耗與文化崩潰,那未來的戰場上,我們恐怕不會找到願意守土的人。(作者爲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