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娃小心!專家曝「數位童工」問題 釀詐騙、霸凌風險

曬娃小心!專家曝「數位童工」問題 釀詐騙、霸凌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年來越來越多「育兒網紅」,家長常將孩子的照片、影像上傳到社羣「曬娃」。學者示警,這些看似自然的舉動,可能引發霸凌、詐騙、跟蹤等潛在風險,甚至「數位童工」問題,呼籲家長從尊重子女做起,給予孩子「數位自主權」。

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今日(26)舉辦2025 iWIN兒少網路安全年會,主題爲「數位原生的未來,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聚焦數位時代下,如何讓兒少擁有「不被看見的權利」與「選擇被看見的自由」。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李念庭攝)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表示,民衆對兒虐、兒少不當對待無法容忍,但有些生活中覺得很自然的舉動,如父母在網路上「曬娃」,有時也可能對孩童造成傷害,甚至引發更嚴重風險。

劉淑瓊說,現代父母常在網路上「分享育兒」,這個舉動其實是在替一個「無法爲自己發聲」的人,建立永久的數位身分。有時父母覺得無傷大雅、可愛的照片,如幼時洗澡照,會跟着孩子一輩子,可能成爲孩子未來被霸凌的素材,甚至犯罪者手中的拼圖。

國外統計,9成以上美國兒童,2歲前就曾出現在父母社羣媒體中,2030年可能導致高達740萬起身份竊盜案件、每年8億美元以上網路詐欺,且2030年年輕一代面臨的身份詐騙案件中,將有3分之2案件是由「分享育兒」引起。

劉淑瓊指出,有心者可以從照片中的背景、位置、慶生年份、制服照、校徽等,推敲出兒少的居住地、學校、足跡、年齡等個資,任何人都能利用這些內容細節,和孩子建立關係博取感情,可能對孩子造成潛在風險,如跟蹤騷擾、詐騙、綁架。

公民參與改造媒體聯盟召集人許雅荏指出,美國製定《兒童線上隱私權保護法》(COPPA),規定13歲以下兒童個人資料,不得在未經家長可證實同意下被蒐集、使用或分享。不過,臺灣針對一般兒少隱私保護,尚無完整專法、細則規範,有時家長「曬小孩」,可能衍生過度分享個資問題,兒少也不一定願意被公開那些內容,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此外,當越來越多育兒網紅出現,過去也許只是分享、曬娃,現在這些流量和點閱率,卻能變現、與商業掛鉤,也引發「數位童工」問題,這些孩子無法下班、無權說不,隱形中時間、勞力、情緒都被剝削及商業化。

劉淑瓊認爲,「家長是否能夠公佈孩子資訊」的界線在哪,沒有明確答案,但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培養家長數位素養。父母應尊重子女,社會也應善盡保護兒童、賦予孩子權利,由孩子替自己的數位存在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