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太陽補維生素D 醫:3部位吸收最有效

曬太陽能促使皮膚生成維生素D,但醫師歐瀚文強調,曬對時段、部位及時間長度是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曬太陽能促使皮膚生成維生素D,但醫師歐瀚文強調,曬對時段、部位及時間長度是關鍵,其中提到,手臂、腿部、背部是最容易有效吸收中波紫外線(UVB)的部位,至少要露出30%皮膚面積纔能有效合成維生素D。

醫師歐瀚文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維生素D被稱爲「陽光維生素」,對於維持免疫力、骨骼健康、情緒穩定等都至關重要,然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顯示,高達70%臺灣人體內維生素D3不足。其主要原因在於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防曬觀念普及,加上秋冬日照時間短,導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

歐瀚文進一步提到,即使有曬太陽,也可能因爲曬錯方式,導致補充維生素D效果不佳。他並分享以下3招正確曬太陽,以供民衆參考:

1、曬對時間:最佳時段爲上午10點~下午3點,因太陽角度較高,UVB較強。但要注意夏天紫外線過強,避免過度曝曬導致曬傷或光老化。

2、曬對部位:手臂、腿部及背部是最容易有效吸收UVB的部位,臉部可適當防曬,以免光老化。只曬臉或手掌是不夠的,至少要露出30%皮膚面積,纔能有效合成維生素D。

3、曬對時間長度:一般膚色每日10~30分鐘、較深膚色可能需要更長時間(40分鐘以上)。另外,北部秋冬日照較少,建議適量補充維生素D保健品。

歐瀚文補充,由於玻璃會阻擋UVB,因此隔着窗戶曬太陽沒效;此外,曬完後3小時內不要馬上洗掉身上的皮脂,讓皮膚有時間轉化維生素D。

國健署指出,維生素D是與免疫、肌少症息息相關的營養素,成人每日建議攝取10微克。除了可以透過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產生維生素D外,也可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安排進菜單,並列出生活中容易取得的前3名食材如下:

1、鯖魚:每100克,約3分之1只,含有25.2微克維生素D,只要1片鯖魚就能輕鬆達到1日所需的份量。

2、鮭魚:每100克,約4分之1片,含有11微克維生素D,大約是1日所需的2倍多,所以平常在家可以煎1片鮭魚,全家人分享,一起補充維生素D。

3、蛋黃:每1顆重量約20克,約含有1.4微克的維生素D,雖然離1天所需有一段差距,但雞蛋是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食材,所以少曬太陽的季節,雞蛋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