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裡崛起萬畝智慧大棚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曾經信號全無的不毛之地,如今崛起萬畝智慧大棚。

7月15日,記者走進新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和田縣的萬畝設施農業基地。一排排整齊的拱形大棚連綿6.5公里,其間5座電信通信基站高聳,在沙地上鋪展成壯觀畫卷;大棚集羣中,兩座大體量連棟大棚尤爲醒目。

“以這兩座連棟大棚爲試驗樣本,我們下一步將建設體量比現有大棚大10倍的連棟大棚,並逐步推廣。這種大棚空間更開闊,以便於實現機械化管理。”新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騰飛說。

不與糧食爭耕地,敢向沙漠要效益。從2020年起,該公司歷時3年,在沙漠上建成佔地1萬畝、含1000座大棚的設施農業基地,年產果蔬7萬噸。

基地產出的果蔬中,西紅柿、黃瓜等常規蔬菜佔70%,櫻桃、人蔘果等高附加值水果佔30%。除了部分在和田本地消化,其餘銷往全疆各地。

這裡都是智慧大棚,企業推行“農業託管”模式,將大棚承包給員工自主管理,同時提供技術支持和銷售渠道。每天,員工姑麗仙·依明通過手機查看環境監測系統的實時數據,遠程控制通風口升降、精準調控澆水施肥。

25歲的姑麗仙說:“大棚裡的傳感器能實時採集土壤溼度、溫度、光照強度,自動生成作物生長的最優參數;病蟲害預警系統靠圖像識別技術,能在早期發現異常。比起父輩們整天在地裡忙個不停,現在種地輕鬆多了。”

走進體量更大的連棟大棚,能明顯感受到它與傳統大棚的區別——不僅保溫性更好、採光更充足,空間利用率也大幅提升。

“傳統大棚之間有間距,棚內作物要留空隙,土地利用率低;連棟大棚能把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0%左右,而且我們這種大棚的建設成本還比較低。”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智能園藝裝備創新團隊成員史大煒解釋道。

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多個科研團隊在此扎堆攻關,探索一條中國獨有的沙漠設施農業新路徑。

馬騰飛說,傳統拱棚空間狹窄,無法實現機械化操作,栽苗、採摘等環節只能靠人工;連棟大棚空間大,讓機械有了作業的空間,公司後期將繼續加大設施農業產業投資,推動產品多樣化、規模化、工廠化、產業化建設,將這裡打造成南疆“蔬菜小鎮”。

沙漠裡能建起智慧大棚離不開通信網絡的支撐。中國電信新疆和田分公司副總經理侯磊介紹,爲保障基地運轉,公司已在周邊建成3個4G基站和2個5G基站,哪怕是大棚角落等信號易受遮擋的區域,也能穩定接收信號。目前該區域土壤監測數據、作物生長影像、智能設備指令等信息能實現毫秒級傳輸——既避免了數據延遲導致的決策偏差,也爲遠程控制灌溉系統、無人植保機等提供流暢網絡。

新疆“沙戈荒”體量大,設施農業開發潛力巨大。“從‘與沙抗爭’到‘與沙共生’,把曾經不能利用的土地變成反季節果蔬供應基地,還激活了觀光采摘、田園體驗等農旅融合新業態。這爲向沙漠要效益探索了一條綠色突圍之路,也爲‘沙戈荒’設施農業向智能化、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可推廣的範本。”和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翟德武表示。(範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