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銀行轉債謝幕 存續產品轉股率低迷

3月4日,蘇行轉債停止交易,根據安排,2025年3月6日是蘇行轉債最後一個轉股日,當日收市後,未轉股的蘇行轉債將停止轉股並被強制贖回。在此之前,成銀轉債已完成強贖,於2月6日從上交所摘牌。此外,中信轉債於3月4日到期兌付從上交所摘牌。

作爲補充核心資本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來銀行促使可轉債轉股的意願強烈。不過,當前市場存續的多隻銀行可轉債轉股率仍較低。專家表示,轉股率較低表明可轉債在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方面的作用比較有限,下一步銀行可以考慮修正轉股價格,以提高投資者轉股積極性,更充分發揮可轉債在資本補充方面的作用。

2只銀行轉債實現強贖

3月3日,蘇行轉債迎來最後一個交易日。

蘇行轉債是2025年首隻觸發強贖的銀行轉債。1月21日晚間,蘇州銀行公告稱,自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1月21日,該行股票價格已有1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不低於“蘇行轉債”當期轉股價格6.19元/股的130%(含130%,即8.05元/股),根據《蘇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的相關約定,已觸發“蘇行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2025年1月21日,該行第五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提前贖回“蘇行轉債”的議案》,決定行使本行可轉債的提前贖回權,對贖回登記日登記在冊的“蘇行轉債”全部贖回。

據披露,蘇行轉債贖回價格爲101.35元/張(含息稅,當期年利率爲1.50%),自2025年3月7日起停止轉股,2025年3月7日爲“蘇行轉債”贖回日,蘇州銀行將全額贖回截至贖回登記日(2025年3月6日)收市後在中登公司登記在冊的蘇行轉債。本次贖回完成後,蘇行轉債將在深交所摘牌。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日,蘇行轉債未轉股比例爲5.66%。

稍早前,成銀轉債正式從上交所摘牌,成爲2025年首隻完成強贖的銀行轉債。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3月3日,成都銀行發行80億元可轉債成銀轉債,期限爲6年。2024年,成都銀行股價大幅攀升,前10個月漲幅接近50%。12月18日,成都銀行披露,成都銀行股票自2024年11月7日至2024年12月17日期間,已有15個交易日收盤價不低於成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12.23元/股的130%(含130%),觸發成銀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

此次強贖,成都銀行最終完成轉股79.95億元,轉股率達99.94%。成都銀行2月6日發佈的《關於“成銀轉債”贖回結果暨股份變動的公告》顯示,截至2025年2月5日(贖回登記日)收市後,“成銀轉債”餘額爲人民幣490.90萬元(49090張),佔發行總額的0.06%。本次成銀轉債提前贖回完成後,成都銀行總股本增加至42.38億股。截至2025年2月5日,累計共有79.95億元成銀轉債轉換爲本司股份,累計轉股數量爲6.26億股,佔成銀轉債轉股前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17.34%。“因總股本增加,短期內對公司每股收益有所攤薄,但從長期看,增強了公司的資本實力,有利於公司可持續發展。”成都銀行表示。

中信轉債到期兌付退出

除蘇行轉債、成銀轉債外,中信轉債本週也到期兌付退出。

2019年3月4日,中信銀行公開發行4億張可轉債,發行總額達400億元,期限爲6年。同年3月19日,中信轉債在上交所掛牌交易,並於2019年9月11日起進入轉股期,轉股期限至2025年3月3日。中信轉債的初始轉股價格爲7.45元/股,自2024年12月11日起爲5.59元/股。根據中信銀行披露,中信轉債最後轉股日爲2025年3月3日,兌付本息金額111元/張。

從轉股進度看,中信銀行控股股東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金控”)在轉股期間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幅減輕了“中信轉債”到期兌付壓力。

據中信銀行此前披露,中信金控於2024年3月29日通過上交所繫統將其持有的263.88億元該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全部轉換爲該行A股普通股,並於2024年4月1日收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者證券持有信息》確認,其所持263.88億元該行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股數爲43.26億股。“在中信集團、中信金控的支持下,可轉債全部轉股,有效增厚了資本‘安全墊’,三級資本充足率都得到了提升。”中信銀行有關負責人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2月26日晚間,中信銀行公告稱,截至2025年2月25日,累計已有391.14億元中信轉債轉爲該行A股普通股,累計轉股股數65.62億股,該行股份總數由2025年1月23日的546.77億股增加至554.97億股,控股股東中信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該行股份仍爲366.10億股,合計持股比例由66.96%被動稀釋至65.97%。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日,中信轉債未轉股比例爲0.26%。

七隻轉股率不足1%

作爲補充核心資本的重要方式之一,銀行近年來促使可轉債轉股的意願強烈。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對商業銀行來說,資本補充本是一項常規工作,業務發展、規模擴張、資產處置等,本來就會消耗一定的資本金。《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之後,對資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多數銀行面臨資本補充需求。作爲全球和全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大中型銀行,還有附加資本要求。在利潤增速下降的當下,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下降,較爲依賴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二級資本,是較多銀行的普遍選擇。爲實現業務穩健可持續發展,更好爲實體經濟服務,預計下一階段銀行繼續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加大資本補充力度。

董希淼建議,下一步,應加快建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一方面,銀行需要內外源相結合進行資本補充。內源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並適當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外源性資本補充需要從審慎角度出發,根據市場情況統籌運用境內外各類資本工具適當補充,比如適時通過優先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資本工具補充資本。同時,有條件的銀行要大力發展輕資本業務,降低資本消耗。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協調,統籌配合,繼續加強對銀行補充資本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隻銀行轉債摘牌後,市場存續的銀行轉債還有10只,其中,南銀轉債轉股率最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日,南銀轉債未轉股比例爲52.44%,杭銀轉債和齊魯轉債的未轉股比例分別爲81.88%和82.56%,其餘7只轉股率均不足1%。

“與定向增發和優先股相比,銀行發行可轉債較爲靈活,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可轉債只有在轉股後才能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轉股率較低表明可轉債在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方面的作用比較有限。下一步,銀行可以考慮修正轉股價格,以提高投資者轉股積極性,更充分發揮可轉債在資本補充方面的作用。”董希淼表示。

編輯/範輝

(經濟參考報)